经济刺激计划考验地方财政 |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孟斯硕
时间:2008/11/25
|
|
|
国务院出台经济刺激计划后,各地政府开始行动起来,都想拿到更多的中央投资。于是,各省政府部门均出现了这样的场面:一部分人进京,与国家发改委直接“沟通”;另一部分人留守,夜以继日地赶制项目申报材料。
随之产生的另一个问题是:一旦中央投资到位,地方的配套资金能不能跟上?
地方财政压力增大
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一位专家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地方政府对国务院提出的经济刺激计划响应非常积极,因为加大投资能明显带动经济增长,并可以直接在GDP增速上显现出来,算在地方官员的政绩上的。而且此次有中央财政直接拨款,所以地方上非常支持。”
据了解,国务院政策出台后,北京市委常委会12日召开会议,部署今后两年共安排政府投资1200亿~1500亿元,预计带动社会投资1万亿元;天津滨海区新增337个储备项目,投资规模达3000亿元;广东预计明年可完成1.3万亿元投资;浙江拟投资3000亿元,实现拉动内需、帮扶中小企业等目标。
“在地方政府积极响应的同时,地方财政也承受了非常大的压力。”上述专家表示,“一般来讲,中央会出一部分资金,但60%~70%的资金需要地方及社会资金作配套。”
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穆虹近期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所称,中央新增的1000亿元投资将于年底前全部下达到位;2010年底前,中央扩大内需的投资将达1.18万亿元,以带动4万亿元投资。
“也就是说,中央财政的直接投资占总投资的1/3左右。”上述专家表示。
据他介绍,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都有很高的银行欠款,都是以前建设遗留下来的未解决欠款,有些省份高达1000亿元以上。平均下来,每个省也有几百亿元。这样,每年省级财政还银行的利息就达十几亿元,压力非常大。
“虽然国家推动的项目有财政贷款作为支持,还款信用度很高,但长期来看,风险还是存在的。”上述专家表示。
信贷风险“可控”
不过,地方政府并非没有底气。浙江省财政厅一位官员告诉本报记者:“资金不足这个问题的确存在,但在政策出台前,省里就已经对这个问题有了部署和安排。”
而据上述专家介绍,以公路建设为例,一般是中央及交通部投资占总投资的35%,其余是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及企业融资。目前,交通管理部门在车辆购置税方面每年的收入为1000亿元,地方养路费收入为七八百亿元,资金非常有限。而社会资金的很大一部分是地方财政贷款和企业所获贷款。
对于大规模建设是否会增加银行系统信贷风险的问题,银监会副主席蔡锷生近期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只要经济上能产生效应,这方面的银行信贷就不会出现危机。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杨涛告诉记者,在积极的财政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之下,银行信贷规模肯定会增加,这是正常的。从更加开放的视角来看,如果可以将民间资本引导到这些投资计划中来,将会是有益的资金补充。
据杨涛介绍,目前一些机构认为,中国民间资本数额保守估计也有约4万亿元,而最高可能在10万亿元以上,“所以政府在一些项目投资上应该放低市场准入门槛,对这部分资金做到引导和有效利用是非常必要的。”
|
|
|
|
[相关资讯] |
 |
|
|
|
|
|
|
|
|
|
|
|
|
·建材商务信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