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发引发“血案” 谁是第二个海通证券 |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宋元东
时间:2008/11/29
|
|
|
近日,海通证券(600837,收盘价8.44元)巨量增发股解禁前后,股价急速下挫,投资者拼命割肉出逃的“惨案”尚未风平浪静,余波又起。
统计发现,去年以来,243家上市公司实施增发,其中8成股价已跌破增发价,深套50%以上的已达两成。继海通证券之后,下一家因增发而可能遭遇“血洗”的公司会是谁?
案例:参与海通证券增发 八机构损失逾100亿
11月21日是7家机构持有的12.89亿股海通证券增发股解禁的日子。就在此前,面对巨量增发股上市带来的压力,众多机构提前出逃。
据统计,海通证券机构账户持有比例从解禁前两个月的12.5%迅速下降到解禁前夕的2.2%,创下海通证券上市以来的最低纪录。
从11月21日解禁股上市之日起,海通证券连续三个跌停,股价跌至8元多才逐渐趋稳。11月26~28日,海通证券换手率高达50%以上,累计成交8亿多股,成交额高达73亿元,机构不惜血本“割肉”出局。
就在一年前,各路机构争相抢购海通证券增发股份,多家机构还因报价不高而遭淘汰。最终,8家机构以35.88元的高价获配7.25亿股,考虑增发后10送3转7派1的方案,除权后机构增发成本为17.84元。据粗略计算,8家参与增发的机构累计亏损应该超过100亿元(割肉出局产生的实际亏损计算在内)。
由增发引发的“血案”远远不只海通证券一家。尤其是今年以来,增发引发的“血案”特别多。
8月18日,天音控股(000829,收盘价3.27元)一年前定向增发的4329万股票上市,参与本次定向增发的5家基金和4家保险机构,在增发股上市首日就面临高达80%的亏损幅度,亏损高达10亿元。
9月16日,建发股份(600153,收盘价4.78元)1.315亿增发股解禁上市,上市首日,该股股价大跌9.75%,报收5%,新华人寿、东吴双动力基金等7家机构当日累计浮亏至少7亿元。
此外,增发股解禁上市,参与机构面临深套的个股还有新湖中宝、宗申动力、南宁糖业等。
数据 八成公司股价跌破增发价
根据天相投顾统计,2007年至今实施增发的243家上市公司中,以11月27日收盘价计算,已有196家公司股价复权后收盘价跌破当初的增发价格,占比为80.66%。
其中,宝钛股份今年1月7日以64.06元的价格公开增发,复权后股价为11.17元,跌幅高达82.56%,增发折价幅度排名第一位。而天音控股、中航地产、中捷股份紧随其后,折价幅度分别为79.40%、78.17%和77.48%。统计还显示,196家跌破增发价的公司中,折价幅度超过50%的多达64家,占已实施增发公司比例为20.5%。
此外,2007年以来,公布增发预案至今尚未实施,并且预案中明确公布增发价的公司有169家,已有132家公司股价复权后的收盘价已低于拟增发价格,其中25家公司还通过了证监会的批准。据统计,去年4月是机构定向增发盈亏的平衡时点,此前参与定向增发的机构,所持股份锁定一年后大多收获颇丰,之后则基本处于亏损状态。
预测:中国远洋下一个海通证券?
海通证券股价遭遇 “血洗”之后,下一个可能是谁?
综合Wind、天相投顾统计数据,截至今年底,A股尚有中国远洋、新钢股份、白云机场、长航油运等7家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股上市,其中,折价幅度最高的是中国远洋,为72%。
去年年底,中国远洋以30元的价格向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中国远洋集团、中国石化集团、南方基金、中粮集团、五旷投资、光大证券公司、中国机械工业集团、航天科技财务公司、中核集团等10名特定投资对象发行4.3亿股股票。
其中,扣除大股东中国远洋集团增发股限售期为36个月后,向其余9家机构增发的3.79亿股限售期为一年,预计将于今年12月28日解禁。
而截至昨日,中国远洋股价仅以8.15元收盘,考虑分配因素,复权价格为8.33元,增发股折价幅度高达72%。也就是说,9家机构目前浮亏金额已高达81.5亿元。
其中,南方基金公司认购4500万股,浮亏达9.75亿元;五矿投资与光大证券均认购3100万股,浮亏达6.7亿元。分析人士认为,此三家机构套现的可能性比较大。
西南证券分析师张刚认为,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下滑明显,远洋运输业前景仍堪忧,中国远洋限售股解禁压力预计比较大。不过相对于该股目前17.8亿股的流通盘,3.79亿股限售股带来的实际压力应该远小于海通证券。
此外,新钢股份去年向华夏基金、南方基金、中泰信托投资公司等8家机构增发的2亿股,预计将于今年12月3日解禁。由于宏观经济下滑风险较大,作为钢铁股,新钢股份面临的解禁压力比较大。该股当初增发价为10元,期间10派0.8元,复权后目前股价为4.79元,折价幅度为52%。
王巍峰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情况下,判断限售股解禁压力,主要看三点:首先,增发主体所处的行业景气度如何,如果行情景气度不明确或处于下滑趋势,解禁压力偏大;其次,机构所持成本,如果所持成本已跌得比较厉害,机构可能会暂时持有,等待股价回升再行减持;最后,如果机构是财务公司、基金等机构,解禁压力偏大。
分析:机构为非理性买单
业内人士介绍,一般而言,定向增发价取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均价的90%作为底价,基金、保险机构等大资金通过定向增发来投资,买到相当于9折的打折产品。
天相投顾分析师王巍峰表示,去年牛市时,增发尤其是定向增发被市场当成利好来炒作,一些上市公司公布增发预案后股价纷纷大涨,对参与增发的机构来说,股价炒高后,相应地定向增发价就显得偏低,为谋求超额收益,包括基金在内的众多机构参与积极性相当高。
但定向增发有一年锁定期,这使机构参与的资金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旦股市预期不明,机构套现压力就会比较大。如今,上证指数已从去年的6000多点跌至1800点上下,宏观经济走势以及A股如此大的跌幅都是当初机构万万没有料到的。
另一方面,随着增发股解禁时间的临近,为提防机构所持解禁股砸盘,其他投资者则率先跑路,使股价加速下跌。随着实体经济不断下滑,上市公司资金面临困境,造成大股东不能融资就减持套现,“大小非”成本本身就低,其减持行为将对增发带来的危险更加致命。这也是海通证券遭遇大跌的另一症结所在。
业内人士认为,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资金,虽然都是根据当时的市场环境作出的选择,但事实证明,这些机构资金在市场处于疯狂的时候缺乏风险意识,对后市盲目乐观而作出了错误选择。
如今,机构们也只好为当初的非理性行为买单。由于宏观经济不容乐观,后市行情具有相当不确定性,众多机构熊市割肉不计成本,即使股价“折上加折”还是要跑路。当前管理层应该做的是要从制度和法律上对增发进一步规范,让市场和机构投资者变得成熟起来。
|
|
|
|
[相关资讯] |
 |
|
|
|
|
|
|
|
|
|
|
|
|
·建材商务信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