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市场的归市场保障的归保障 |
来源:人民网
作者:
时间:2009/1/7
|
|
|
在6日举办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明确表示,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不会冲击商品房市场。自从三年9000亿元保障性住房投入计划出台后,有关保障性住房是否会冲击商品房市场的议论不绝于耳。然而细细分析之后发现,无论从保障对象、供应规模还是供应结构来看,保障性住房都与商品房市场存在严格的界限,很难对商品房市场造成冲击。
商品住房的供应对象和保障性住房面向的群体界限清晰,难以发生交叉重叠。保障性住房主要针对无力购买商品房以解决住房问题的低收入人群,而绝大多数居民还是要购买或租赁商品住房。从保障性住房申请的收入限制看,例如广州市只有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8287元的家庭才可申购,深圳市要求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连续两年低于23252元、总资产不得超过28万元。保障性住房面对的人群只是相当于城镇人口总数5%的贫困人口,占比有限,这些低收入居民本就不属于商品房的有效需求人群,更谈不上对商品房市场形成分流。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模有限,商品房依旧是市场供应主体。从一些地方政府已发布的住房建设计划看,2008年至2011年保障性住房建设不超过总体住房建设比重的20%。根据国外经验,新建保障性住房占比不足50%时,保障性住房很难对商品房市场产生重大冲击。
再从覆盖范围看,几乎所有地方的保障性住房都对户籍、年龄等作出严格限制。以深圳为例,2007年申请条件中要求申请购买保障性住房的,家庭所有成员均应具有深圳户籍,申请租赁住房的,家庭成员中至少应有一人具有深圳户籍。诸如此类的限制条件,使得各大城市中非户籍人群无法享受政府提供的住房保障,规模庞大的非户籍人口目前只能通过商品住房市场解决住房问题。保障性住房的准入门槛使得覆盖范围较小,受惠的人群有限,对商品房市场的冲击微乎其微。
不仅如此,保障性住房中占比较大的廉租房也难以对商品房市场造成冲击。出于资金来源、稳定市场价格和现实困难的考虑,目前各地方政府纷纷扩大廉租房建设规模,缩减可以出售的经济适用房,这就使得市场可用于销售的房产依然以商品房为主。而中国人传统住房观念仍是偏好拥有自有住房,这就决定了商品房市场依旧拥有规模庞大的潜在客户群。
如今9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幕已经拉开,广大低收入居民有望在政府帮助下终圆住房梦,但这些都难以对规模庞大的商品房市场形成冲击。对于政府来说,“市场的归市场,保障的归保障”将是未来需要长期坚持的住房建设路线。其中,持续性地提供保障性住房、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依旧任重而道远。
|
|
|
|
[相关资讯] |
 |
|
|
|
|
|
|
|
|
|
|
|
|
·建材商务信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