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扩大内需必须股市楼市债市三箭齐发 |
来源: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作者:
时间:2009/1/7
|
|
|
2007年,国内的主流意见是“防热防胀”,但我们一再警告要防止紧缩过度。2008年上半年,我们进一步警告不要让房地产变成第二个股市,并再三呼吁紧缩的钟摆必须往回调。2008年下半年,对于“一保一控”政策,我们认为迟疑即是延误,呼吁宏观政策要消除物价上涨、流动性过剩以及市场原教旨主义等“三大迷幻”,走向全力保增长。在政府出台4万亿扩大内需战略决策后,我们又提出在实体经济思维外,还要有现代金融与资本思维,要通过提振股市来恢复市场信心和需求。所有这些,均已在随后的市场和政策中得到印证。
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学术态度,我们谨对当前宏观经济及扩大内需的途径再次提出我们的判断和政策建议。
当前金融海啸乃百年一遇
1、当前这场金融海啸乃百年一遇。然而,种种迹象表明,对于金融海啸的严峻性,困难性,对于金融海啸所带来经济危机的深度、广度和长度,中国社会上上下下仍然比较麻木乃至盲目乐观。时常还有人声称金融海啸对中国经济影响不大。因此,需要进一步清醒认识,更新思维。唯有做好最坏准备者,才能有望得到最好结果。
2、对金融海啸的深度、广度和长度估计。
本轮金融海啸不是发生于一般国家,而是在全球最强盛的美国,令其最骄人的金融产业崩溃,进而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全球股市崩盘(至2008年10月10日全球股市市值已损失25万亿美元之巨)以及全球经济危机。尽管如此,多数专家判断,金融危机迄今只展开七成,经济危机则仅展开四成,还远未见底。十年前亚洲金融危机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用不到10亿美元为韩国救市,令韩国经济在数年内恢复,而本次金融危机到目前仅美国的救市资金便超过7500亿美元,全球救市资金则已超过3万亿。如果说,亚洲金融危机是一米多高的风浪的话,那本轮金融危机实在是100多米高的海啸。
亚洲金融危机主要受害的是亚洲新兴市场国家,而这次金融海啸则席卷了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全球几乎没有国家能置身事外。原先被认为不易受冲击的“金砖四国”已纷纷倒下——俄罗斯股市崩盘、巴西货币几乎崩盘、印度和中国经济增长大大失速。世界银行最新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从2007年的5%跌落到1%,其中发达国家为负0.1%,发展中国家约增长4.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警告世界经济正进入“严重低迷时期”。
我们现在至少要做好最坏的打算,那就是美国经济有可能十年走不出来。从基本面看,这场危机的本质是美国居民、企业和政府过度消费,过度借债行为的调整。美国经济复苏的情况相当不乐观,需要较长的调整时期,3年,甚至5年都是可能的,同时考虑到危机的严重程度以及美国政府手中的政策资源有限,会有相当概率走向5年以上甚至长达10年的“L”形长衰退。而欧洲、日本也非常可能同样出现“L”形长衰退。
众所周知,美国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其实是靠高科技、房地产与金融、美元三大泡沫支撑的。目前高科技泡沫、房地产与金融泡沫这两个泡沫已经破灭,泡沫破灭后美国所积累的显性与隐性负债总计高达53万亿美元,因此第三大泡沫也就是美元泡沫极有可能在未来进一步破灭。近日,美国著名投资人罗杰斯就公开预言美元将贬值90%以上。果真如此,则美国经济在可见的预期时间内不仅难以复苏,甚至会更加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从复苏政策看,除军事手段外,美国并没有特别的手段和资源来拉抬经济。次贷危机暴发后仅一年,美联储的利率政策即已耗尽,目前已接近零利率,财政情况同样困窘,全靠借债度日。因此,就常规宏观调控手段来说,美国政府的“有形之手”已接近山穷水尽地步。
从历史的镜鉴看,上世纪90年代日本初遇危机时,情况要比当前美国还要好不少,至少货币政策空间和财政盈余情况不错,同时那时还有人不断强调日本企业管理先进,国民勤劳肯干等所谓“日本特殊性”因素,但结果却是日本经济十五年走不出来。现在也有人在谈美国的特殊性,但小布什、伯南克已公开宣称,这次危机之严重甚至超过了70多年前的大萧条。大萧条从1933延续至1941年,中间虽经“罗斯福新政”也未能走向复苏,全因二战爆发,大量军需刺激才使美国经济走出泥潭。本轮金融海啸使美国经济十年无法复苏并非不可能。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曾警告,这是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索罗斯则宣称,这是过去25年的总账一起算,是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大的危机。
面对不断的警告,中国人切不可再盲目乐观,扩大内需战略至少要防备这样一种最坏的可能,并在新的思维框架上重新考虑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安排。
2009年中国将面临
30年来最严峻挑战
3、面对全球金融海啸的袭击,中国经济将进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寒冷的冬天。好比说,以往中国人所习见的冬天(经济衰退)是零下4度,亚洲金融危机是零下14度,此次金融海啸所导致的经济冬天可能低至零下40度。中国经济以及中国的社会和谐乃至政治稳定都将面临空前的大考验、大挑战。
4、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正大幅、快速下滑。考虑到2008年11月工业增长只有5.4%,财政收入和出口均已出现负增长,估计12月GDP将下滑到2%至3%的地步,可以说是三十年从来未有过的最严峻形势。另外,一些行业开始出现全行业亏损。国家统计局数据则显示,钢铁业10月与6月相比已减产31.5%,10月出现全行业亏损,亏损面59%。同时,由于增长下滑,就业前景处于空前困境。2008年以来,全国预计已倒闭超过十万家企业,同时根据中小企业协会数据,还有30万家中小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全社会下岗人数估计已超过2000万,更多人处于半失业状态,并有1000多万民工返乡。
5、估计春节期间可能会出现大规模的民工返乡潮,因而节后会有更多人失业。同时,包括拖欠民工债在内的各种三角债事件会恶化。这些都将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一场迫在眉睫的恶战。不可不防!政府必须在春节前打一场扩大内需的信心战。
6、2009年的宏观经济,预计还会更加恶化,比我们在2008年年中警告的“保八”格局还要严峻。中国经济或许将首次陷入“保七”、“保六”的挑战。在遭遇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的大背景下,社会和谐与稳定的挑战无疑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必须从各个方面做好最大的准备。
7、平安、和谐地度过2009年已成为压倒一切的经济与政治任务。可以说,保增长就是保就业,保就业就是保民生,保民生就是保稳定,保稳定就是保政权。政府应继续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社会和谐与政治稳定的高度来看待当前扩大内需的战略决策,为此应抛开一切常规思维,克服一切阻挠尤其是互联网上众说纷纭的阻力,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务求使经济渡过难关。
8、在外需低迷的情况下,扩大内需是中国唯一正确的战略选择,但还须作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至少应该有最坏的打算:假如美国经济衰退10年,导致中国外需从过去30年接近年均20%的增长进入一位数增长甚至一定时期的负增长(2008年11月份出口已出现负增长),从而外需的发动机长期熄火后,中国经济靠内需还能长期、持续、健康增长,且基本增长速度能保持在8%左右。
9、长期、持续、健康的增长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至关重要。事实上,中国的增长与西方具有不同含义。在中国,8%的经济增长,企业与居民的真实感受可能更接近于欧美国家的零增长时的情形。从历史经验看,一旦经济增长下滑至8%时,企业的效益就会急转直下,部分行业将陷于全行业亏损,财政盈余会从黑字变成赤字,失业率急剧上升,乃至城市化进程也将出现逆转,出现大量返乡人员。在西方,经济危机通常只是纯粹的经济危机,但在中国,由于缺乏财富的历史积累过程,缺乏覆盖全社会的保障系统,大量失业人群和弱势群体无法被社会系统及时吸纳时,经济危机往往容易引发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改革开放三十年顺风顺水,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中国经济保持9.8%的平均增速,成为社会和谐的润滑剂,增长的强势掩盖了改革的劣势以及社会的种种矛盾。
扩大内需
将使中国成为世界大国
25、在2007年11.4个百分点的中国经济增长率中,外需贡献了2.7个百分点,内需拉动的贡献了8.7个百分点。这预示着,如果当前扩大内需战略能够抓住中国工业化、城市化时期经济快速增长的战略机遇期,确保投资和消费稳定增长,那么未来中国经济仍有极大可能保持8%左右的增长率。以往中国经济增长10%时,美国经济增长3%,我们是美国的3.5倍,现在美国经济增长仅零点几甚至是负增长,中国经济增长如能继续保持8%,则中国经济相对于美国经济的增长率将在18倍以上。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依靠扩大内需成为亚洲大国,本轮扩大内需中国完全有望成为世界大国。可以说,扩大内需战略是中国经济极大的生机所在。所有的政策都要从有利于扩大投资和消费的角度去考虑。只要是与此不相悖的,就都是可以考虑的政策。
26、当前国际金融海啸虽然对于全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来说,是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其对于中国的挑战也是空前严峻,但如果中国能够把握住工业化、城市化的战略机遇,从股市、楼市、债市三个方面同时着力,则中国也将面临百年不遇的崛起机会。
27、为此,扩大内需战略一定要排除一切干扰,步步到位,招招见力,确保扩大内需的战略决策能一举达到目标,不丧失历史机遇。
当前启动股市三大思路
10、我们认为,当前扩大内需最重要的切入点是股市、楼市、债市三市齐动,以尽快扭转衰疲的宏观环境,提振信心,同时将保就业与保企业放在中心位置。&n
|
|
|
|
[相关资讯] |
 |
|
|
|
|
|
|
|
|
|
|
|
|
·建材商务信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