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地板能否走出2006寒冬? |
来源:建材与装饰
作者:睢萍
时间:2006/12/8
|
|
|
1995年,欧洲新型地面饰材——人造复合木地板,即现在社会上统一称谓的强化地板被引进中国大陆。
于是,在短短的十年当中,强化地板一直以骄人的发展趋势,数度创造地面饰材的辉煌。无论是原装进口、还是中外合资、或是本土生产,成百上千的品牌呼啸而上,几乎同时涌向市场,抢占了传统地面饰材的将近半壁河山。
就在世人惊呼其超速发展的同时,业界个别明智之士隐隐地感到冷气似乎丝丝袭来:崇洋心态作怪下的夸大宣传;生产企业不规范导致的劣质品泛滥;木制品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原材料紧缺;国内生态林保护而限制木材采伐;国际政治因素影响到的原材料进口限制……所有这些,恰如五月飞雪倒春寒,乍暖乍寒必将沉疴迸发:
一、欧典事件敲响自律警钟,但未引起重视
2006年3月15日,中国中央电视台曝光问题产品,名噪一时的欧典地板黑榜有名,业界大震,公众哗然!
自此,中国强化地板遭受了十年来第一次重创:社会公信度严重下降!
正因如此,在9月2日于成都举行的地板界最高级别的行业会议——总裁高峰论坛上,鲜明的主题就是:走出寒冬——强化木地板困境突围!
中国地板界的巨头们,在会议上达成了一致共识:诚信经营,对行业负责,对社会负责!
然而,共同宣言的墨迹未干,自9月3日开始,个别品牌产品已率先在市场上以超低价格倾销:18元、12.88元、10元、8元、5元,乃至于1元!
场上的竞相砸价,最后引来工商执法部门的处罚:欺骗消费者,不正当竞争。
公信力缺失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对每个生产企业生存的影响,并未引起个别厂商的足够重视!
困境突围之路在何方?就在业界有识之士扼腕顿足的时候,再一波寒潮突然袭来……
二、原料飞涨,“饿殍”遍地
自9月份开始,中国板材业的两大巨头:大亚和柯诺突然宣布地板基材价格上调!旬日三涨价,且涨幅不小。紧随其后的其他板材企业在极短时间内也纷纷作出反应:连续上调基材价格。
10月至11月间,当所有的地板生产企业已不再将价格因素作为首要问题考虑,而只关心能否买到基材时,偶然四顾,却发现周围已躺下许多昔日的对手和伙伴:相当部分确实不具备实力的中小企业,已经开始关、停、并、转。东北、江浙、西南一带尤其突出。
业界、媒体、社会资深人士发表许多言论,多角度深层次地述评这一情况。但是,所有的评论,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家具业的快速发展,势必形成与地板业争夺资源的态势。
据中国家具网9月21日登载的消息:今年上半年我国家具出口达84亿美元,2005年家具出口为137亿美元。
这组数据表明:中国家具已超过意大利而成为世界第一家具出口贸易国。
这个事实同时也表明:地板企业不练内功,没有足够的资金储备和原材料储备,只玩花拳绣腿,没有风险意识,没有诚信经营的态度,没有对社会和行业的强烈责任感,只图眼前利益的“近视”行为,注定是要“横尸于野”的。
三、雪上加霜,麦道地板被曝光再陷公信危机
11月下旬,江苏麦道地板继欧典地板之后,又在中央电视台曝光,紧接着一些地方媒体相继报道,并宣称:如果对甲醛过敏,最好不用强化地板。
姑且不论这些媒体的初衷如何,但就这一事件本身而言,确实是地板业个别企业自律性差,对社会公信力降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掉以轻心所致。
记者在西安有幸接触到几位最近来西北市场视察的地板企业总裁,他们对此事的态度惊人相似的一致:惊讶、沉默、悲痛。
只有一位总裁说了一句话:“雪上加霜,欲哭无泪!”
四、重整旗鼓,坚决突破重围!
“今年是地板界的灾难之年,3月、9月、11月三次超级寒潮,使地板界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一些品牌消失了,一些品牌垮掉了,生存下来的应该更坚强、更具生命力。我们有信心、有能力重整旗鼓,坚决突破重围。以严格的自律,以高品质的产品,以诚信的经营,以对行业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重新赢得消费者的认同。希望社会各界,尤其是媒体的朋友们,经常关注监督我们,并为我们和消费者搭起互相沟通和理解的桥梁,使地板业更加健康稳步地发展,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
这是记者电话采访一位地板企业总裁的录音记录,以这段话作为结束语,应该更具深意。
但愿能如这位总裁所言,地板界能够吸取教训、精诚团结、坚定信念、突破重围。
相信广大的消费者也和记者一样,热切地期盼着突围成功这一天的到来!
|
|
|
|
[相关资讯] |
 |
|
|
|
|
|
|
|
|
|
|
|
|
·建材商务信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