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来风满楼 看陶瓷市场的风雨飘摇 |
来源:hc360
作者:李阳
时间:2006/12/9
|
|
|
又值年末,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收获着丰收与喜悦的时刻,然而对于处于边缘地带的陶瓷企业来说就没那么好过。眼看着一年的旺季市场悄无声息地结束了,内心无不徒生幽怨:陶瓷行业半年的等候一年的期盼就这样结束了吗?
2006年陶瓷产业步履维艰 面临重重压力
陶瓷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对于已进入“微利时代”的国内陶瓷业来说,则是“凶多吉少”。由于多年来出口退税已成为不少陶瓷企业最后的“救命稻草”,一些外向型陶瓷企业基本上靠出口退税维持经营。更有甚者,一些在国内市场逐渐失去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始将销售重点放在出口上,大幅缩小在国内市场的销售网络,把出口退税作为主要的利润来源。有经济专家甚至预言,陶瓷出口退税率还会有进一步下调的可能。而摆在陶瓷企业面前的,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提高产品价格,二是转移市场。
年末两种心情反映陶瓷行业两极分化趋势
一般而言,陶瓷行业旺季最为集中的是在下半年8-12月份之间,而从这点意义上讲,就意味着陶瓷行业一年之中可能有半年时间都在等待下半年的旺季。有位老板坦言,又一年的旺季就要过去了,对于部分陶瓷企业来说,陶瓷行业半年的等候一年的期盼就这样结束了,接着又要面临长达半年左右的“黑暗”日子。他说,像他们企业这样能拥有自己狭窄的市场,为别人贴牌生产打打工能够生存下来已经不错啦,真的不敢像其它大企业一样“风光”市场。
原油涨价成本上涨导致陶瓷行业危机重重
面对着“只升不降”的油价,高耗能的陶瓷产业迫于成本压力,整个产业链条不得不掀起“科技节能”运动,以期消化油价上涨导致的成本压力。据了解,整个陶瓷生产线窑体的工序需要在高温下进行,就连陶瓷机械部件之一——辊棒的生产,燃油成本也占到生产成本的40%左右。而陶瓷行业出口利润也将在这次出口退税率的调整中下降较大,由13%降至8%,一次下调了5个百分点。而此次调整已经是自2000年从17%降至15%、2003年从15%降至13%之后的第三次下调了。
国内态势:
宏观调控频出招陶瓷业谨慎对待市场态势
多年来,在强大的、实际需求的推动下,房地产犹如一辆风驰电掣的火车头,成为国民经济的龙头产业,由此为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带来了持续扩大的市场“蛋糕”。“只要市场需求不断增长,陶瓷企业的日子就不会难过”,这一现象已经成了众多企业制定年度营销计划的重要依据。宏观调控效果未达预期效果和银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连锁反应,使得企业不得不谨慎对待未来的市场。
低价竞争愈演愈烈促使陶瓷企业新招迭出
近几年来,低价竞争始终是陶瓷业市场竞争中一道不肯谢幕的风景。从国内市场的龙争虎斗到国际市场上延续国内价格战的明争暗斗。许多陶瓷企业纷纷寻求各种创新突围的新招儿。
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生产经营的规模化:近几年来,陶瓷企业东进西征北拓的规模扩张之风可以说愈演愈烈。
勇于产品创新力求摆脱同质低价竞争:“模仿秀”盛行、产品同质化导致价格战狼烟四起,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企业获利能力降低,产品研发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加强市场竞合开启竞争新局面:拳击式的竞争已经落伍,共赢式的竞合已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推崇。陶瓷业应与其他优势企业合作,优势互补,共创双赢。
提升品牌价值塑造优势品牌形象:打造知名品牌,不仅可以摆脱低价竞争的泥潭,更会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
国际态势:
欧盟不接受我陶瓷出口标准 陶企陷困局
今年上半年,欧盟已成为我国陶瓷出口的第一大市场。然而,由于欧美不断提高技术门槛,尤其是近年来强化环保生态标准,对陶瓷制品原材料和成品中有毒物质的含量或释放量做出了严格限定,对加工生产环节中的能耗、自然资源使用量、废弃物的处理均提出严格要求,促使企业生产成本有所上升使我国陶瓷出口企业叫苦不迭。部分陶瓷企业表示,目前我国对陶瓷制品的质量检测标准未与国际相关标准接轨,欧盟对我国出口产品技术标准的苛刻,使陶瓷生产企业陷入新的困局。
|
|
|
|
[相关资讯] |
 |
|
|
|
|
|
|
|
|
|
|
|
|
·建材商务信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