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是怎么回来的 |
来源:建材与装饰--建材商网
作者:桐根
时间:2009/5/7
|
|
|
种种迹象显示,价格战的幽灵又回来了,令很多人感到不安。
当一些一线名牌产品的价格彻底降下来时,简直令二三线品牌感到恐慌。
价格战为什么会回来?价格战是怎么回来的?
其实,价格战一直就没有离开我们。
此前,我们所关注的营销焦点、我们寄希望于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一直就只有价格。除此之外,没有其它;即使有,也只是我们的幻觉,或者是自我安慰、自我开脱的借口。
过去,在我们轰轰烈烈开展的各类营销活动中,很多建材企业所选择的营销命题,几乎都是伪命题,或者趋近于伪命题。由于缺乏稍稍有点深度的思考,或者本身就完全是浮躁跟风,导致很多建材企业过去都是以对牛弹琴的方式在开展营销,换来的结果是,所做的营销统统失败,因为并没有换来品牌附加值的增长,而这恰好是我们做营销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目的。
有些品牌自以为达到了很高知名度,但与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很低的品牌相比,并不能表现优势(这就是很多产品比如马桶、龙头、地板等等在每个省的市场份额冠军都不同的原因)。不仅如此,由于盲目营销的投入过大,使得产品成本居高不下,还进一步削弱了这些所谓的“名牌”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事实证明,很多建材企业“用自己的方式”打造的知名度很高的品牌,是不折不扣的“泡沫名牌”,是“水中月名牌”、“镜中花名牌”,中看不中用,可看不可用。花大把大把的钱请明星代言,电视报纸宣传铺天盖地,结果收效甚微,投入产出比极低。
当然,我们也不能偏执偏见,一棍子打死,少数品牌还是有一定的、甚至相当的效果的。但是,假如我们对其形成效果的由来进行认真分析,发现其有效成分中的主流来自于“其它”因素,而并非我们花费大力气搞的那些营销。
为什么会是这样?
原因很简单,我们隆重的“求婚仪式”把戒指戴错了对象,那对“双胞胎姊妹”太像了,我们没有预先识别。
毛主席在《矛盾论》说:“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
建材产品的消费特征决定,建材产品在“消费者市场”几乎不能建立忠诚度,无法形成反复购买,而只能在“经营者市场”做文章。在建材行业,经营者市场才是“鸡蛋”,消费者市场则是“石头”,真正的顾客应该来自于经营者市场,可大多数建材企业选择在“石头”上“孵鸡”,结果会好吗?
现在想一想,那些曾经花费巨大财力物力在“石头上孵鸡”的品牌最终没能孵出鸡,当其醒悟过来的时候,和那些之前没有“孵鸡”的品牌是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了呢?(如果考虑成本因素,可能还要落后些。)此时,只有价格战了。
不过,这场价格战之争,决胜者将不是凭借价格因素取胜,而在于新的营销思路——谁能鼓舞下级经销商的信心,谁能帮助下级经销商提高经营水平,谁能形成更为强大的终端拦截能力,谁将是绝对赢家。
|
|
|
|
[相关资讯] |
 |
|
|
|
|
|
|
|
|
|
|
|
|
·建材商务信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