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企西迁 泛起涟漪 |
来源:建材与装饰
作者:睢萍
时间:2006/12/21
|
|
|
在我国历史学和考古学界有这样一句话:“三千年的文化在北京,五千年的文化在西安”。原因何在?对出土的陶瓷碎片进行界定,即可大致勾勒出华夏文明之光的辉煌轮廓。
陶瓷,聚集了太多太多的传统文化元素!
目前,我国最大的陶瓷业产区是广东佛山,陶瓷砖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50%,其次是福建泉州、山东博山、上海和四川夹江等地,它们也都是我国主要的陶瓷产区。
二十多年来,陶企从屈指可数的几家工厂发展到上万家,产品从仅供内销发展到走出国门,建筑陶瓷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2,卫生洁具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3,且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贸易国。
顺流发展,波澜不惊,陶企之路平坦宽广。
然而,这样的产业分布格局,注定带有先天性缺陷,当产业规模达到一定界面时,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地震”。
产业集群,资源告急
陶瓷生产,关键因素是水、火、土三种资源。所谓的水色要好,颜色才正;燃料要足,火才不败;瓷土纯正,质地上乘。
集群化生产,高能耗产业,必然导致产地资源的严重匮乏。
中新社12月播发一则题为“广东肇庆成为佛山陶瓷业聚集地”的消息,称“有陶瓷‘大哥大’之称的佛山陶瓷业,把肇庆作为产业转移的首选地,要用10年时间铸造2个世界品牌,3个中国驰名商标,10个中国名牌产品”。
而肇庆之所以成为瓷业巨头们的首选地,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近年来由于原材料匮乏、用电紧张以及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所致。
二是该市高要到德清之间几十公里的西江路段,就有数十家陶瓷原料码头,每年加工外运瓷砂超过600万吨;而广宁、河台、悦城等地的瓷砂储量更是高达10亿吨。
孔雀西北飞,坚决不徘徊
2005年3月,鹰牌陶瓷年产值超过3亿元人民币的河源生产基地正式点火生产,从而吹响了佛山陶瓷以大型企业领衔、中小型企业跟进的异地扩张号角!
2006年,异地扩张运动达到高潮:8月21日,新中源集团湖南衡阳投资6亿元人民币的项目签约完成;9月28日,新明珠集团投资10亿元人民币的高要生产基地正式签约。与此同时,佛山30余家大中型陶瓷企业向西、向北外建扩建生产线规划也处于紧锣密鼓的策划和实施中。
伴随着佛山陶企争先恐后“西北飞”的同时,各地以党政领导挂帅的招商团蜂拥而至:甘肃靖远、陕西宝鸡、内蒙包头、宁夏中卫、河南鹤壁、辽宁法库、江西鄱阳、宜丰、高安、景德镇、四川广元、丹棱、广东梅州、云浮、肇庆等,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其中,四川省就有8个招商团常驻佛山奔走招商。
中西部地区在项目审批、地价、水价、电价、税收、行政收费等方面大幅度的优惠政策,以及良好的产业基础、丰富的资源优势、优良的投资环境等莫不让所有陶企怦然心动!
“一家女,百家求”,有的企业一天就接待十多家招商团,条件个个都好,让人眼花缭乱,手中的“绣球”真不知投向哪家!
洋品牌强攻华东南,台企重兵临西安
中国陶瓷网今年3月15日播发的题为“国际陶瓷巨头涌入中国”的消息说:“不少海外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尝到甜头后,立刻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开发与培育力度。特别是欧洲厂家已不再被动封闭的等待,而是主动出击。目前,意大利的Versace(范思哲),德国的Villeroy&Boch(威宝),Dornbracht(当代),加拿大的Benjamin·Moore(本杰明-摩尔)等,都已进入中国并展开了激烈的市场争夺战。”
从目前的市场态势分析,洋品牌将主攻战场放在华东南地区,又以上海、广东为主。
12月6日,该网又发布了“台湾领军企业考察团莅临宝鸡市”的消息,称“12月1日,台湾陶瓷同业工会理事长、台湾陶瓷行业领军企业——冠军建材集团董事长、昆山市台协荣誉会长林荣德一行7人,在陕西省台办主任刘忠良的陪同下来到宝鸡市考察投资事宜。宝鸡市委书记姚引良、代市长王宏会见了考察团一行。”台资企业也已非常关注大陆西部地区!
纵观陶瓷市场,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涌动。2006年即将结束,新的一年将会是怎样的呢?记者衷心祝愿所有陶企采取积极措施,激流勇进,保持并创造新的辉煌业绩!
|
|
|
|
[相关资讯] |
 |
|
|
|
|
|
|
|
|
|
|
|
|
·建材商务信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