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木材大王:从深山老林掘出第一桶金 |
来源:海峡都市报
作者:帅斌彬 黄汉杰
时间:2007/1/18
|
|
|
核心提示:不论是在京沪广等大城市,还是在华北华东东北等大区域,莆田人几乎都是以“垄断者”的姿态掌控着木材市场,如今全国70%以上的木材市场都由莆商经营,他们笑着对记者说,“我们也觉得不可思议,最初我们是从全国各地卖蒸笼,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
生意成功的闽商总是心怀家乡,2006年11月30日,在沪经营木材的46家莆商企业签约,共同投资18亿元,建立秀屿木材加工区。在2006年12月19日的第三次股东大会上,就已集资了2100万元。这些莆商对当天来上海采访的记者说:“我们的希望是,5年内在莆田打造出世界级的木材城。”
起步背着蒸笼闯出市场
莆田木材商的发迹,最早源自莆田忠门镇,这个镇有二十几万人口,传统手艺就是做蒸笼,忠门人早期是带着家乡的传统编蒸笼,到全国各地叫卖后,逐渐进入木材行业。如今,除了老小,镇里几乎所有人都在做木材生意,其份额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
在忠门,当地人有“一根木头胜过一条黄金”的说法,人死后能够用上大木头做成的棺材就是家庭殷实、寿终正寝的最好标志。忠门人敏感地捕捉到,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就像一个偌大的工地,到处高楼欲立,到处需要钢筋水泥木材。他们决定把木头作为升值的产品,同时也作为经商的第一块跳板。
上海木材市场的龙头企业上海闽南木业公司总经理叶文珍,是忠门木材商的一个典型。他告诉记者,从17岁开始跟着叔叔在外闯荡,从当学徒开始,背着笼屉,住在马车店,一直闯到了内蒙古,吃了许多难以想象的苦,卖的东西从蒸笼,逐渐演变到毛竹、竹木制的脚手架、木材等。
“卖蒸笼虽然没有让忠门人富起来,却给了他们比金钱更难得的市场信息,还有闯市场的经验。”叶文珍说,“后来我们就开始从湖南、广西买木头,再卖到北京、河北一带,渐渐走上了经营木材之道。”
发家从深山老林里挖出第一桶金
中国木材最丰富的地方,不外乎两个地方:一是东北的大小兴安岭;二是西南的深山老林。凭着做蒸笼积攒下来的商业经验,莆田人毫不困难地“占领”了这两个地方。
据统计,在东北经营木材的莆田人,人数最多时达到10万人,大小兴安岭的沟沟坎坎,留下无数莆田人的足迹,东到牡丹江,西到满洲里,北到漠河,许多城市聚集着一班操着南方口音的木材商人。
把东北的桦树、落叶松源源不断地运到北京、上海等基础设施正搞得红红火火的大城市。忠门人在东北大森林挖到了“第一桶金”。上海建名建材市场总经理陈银方说:“上世纪90年代,上海开放木材市场之初,有40万当地人吃这碗饭,比如上海国营木材公司、土产公司等等,如今都消失了;但与此相反,莆田人崛起了,现在有5万莆田人在上海经营木材。”
把贵重木材搬到老家做木雕
而跨入大西南的莆田人,把当地的檀木等贵重木材搬到老家,为家乡工艺人士创作精美华丽的木雕作品提供了大量的木材,这以后,莆田木雕也声名益隆,渐成莆田的另一个支柱产业。
莆田木材商人的经营版图也划得越来越大,从北京到整个华北,从上海辐射到长江流域。叶文珍看着手中的一根烟对记者说:“随着改革开放,我们思路也越来越开阔了,木材行业要做大,就得从粗加工转到精加工,比如说我有一斤烟叶,只卖烟叶的话,我就赚10元,如果做成‘七匹狼(19.55,1.24,6.77%)’卖15元,做成‘中华’卖40元,如果做成‘熊猫’就可以卖350元。我们就得要做木材产业中的‘熊猫牌’。”
|
|
|
|
[相关资讯] |
 |
|
|
|
|
|
|
|
|
|
|
|
|
·建材商务信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