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一体化将推动国内钢市流通体制变革 |
来源:中国钢铁网
作者:-
时间:2007/3/13
|
|
|
年度进出口6100万吨钢材的总规模,标志中国与国际钢材市场已经融为一体。中国钢材市场价格受国际市场制约,反映中国钢材市场走势的基础性市场环境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华商务网华瑞市场研究中心、钢铁专家马忠普表示:“钢材市场走势的基础性环境条件的重大变化必将对推动中国钢材市场流通体制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价格走势要与国际协调
3年来,中国钢材进出口态势发生了历史性转变。由于进出口规模的扩大,中国由2003年净进口折合粗钢3624万吨,到2006年净出口3446万吨,连续3年平均每年净增加出口能力2356万吨。仅仅由于中国进口减少、出口增加两项因素,就相当于与3年前相比,国际市场具备了年度增加7070万吨的钢材供应能力,缓解了国际市场资源不足。2007年的中国钢材出口虽然由于多种原因不会继续保持年度增长2356万吨的增长趋势,这会大大减轻欧美市场进口的压力,但是决不意味着年度出口总量会比2006年还要下降。
马忠普认为,钢材进出口态势的历史性变化带给中国钢材市场的一个重要现实是:中国钢材市场与国际市场一体化趋势更加显著。
市场一体化推动流通体制改革
马忠普认为,国际市场一体化的制约条件使钢铁企业价格策略稳定性增强,必然会增加中国钢材市场价格走势的稳定度,也必然成为推动中国钢材市场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力量。
随着钢材市场价格稳定度的提高,经销商的盈利水平更多地将依赖于市场的服务竞争力和销售渠道的开发,而不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价格涨跌来捕捉机会。这种发展趋势将改变这两年许多经销商不得不把风险防范作为经营重点的被动局面,也有利于具有市场服务优势的流通企业加快发展。随着中国钢铁企业价格策略稳定性的提高,钢铁流通企业整合的步伐也将加快。
中国钢铁物流业不仅总规模扩大,而且在传统钢铁现货交易基础上发展了许多具有现代服务功能的新领域,涌现了一些现代化的钢材仓储、运输和交易市场,涌现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大钢铁物流企业,涌现了一批具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跨国钢铁物流公司。
这些钢铁物流企业为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为全面提升现代钢铁物流加工配送服务功能、改善我国钢铁流通格局作出了贡献。
中国钢材市场与世界市场一体化和钢材市场价格稳定度不断提高的发展趋势,也将推动流通体制和流通模式的进步。尽管这种影响力的变化短期内还不明显,但是这种市场基础性环境条件变化所形成的制约力量对流通体制进步的长期影响会在今后的市场流通体制演变中显示出来。
|
|
|
|
[相关资讯] |
 |
|
|
|
|
|
|
|
|
|
|
|
|
·建材商务信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