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是这样“炼”成的 |
来源:建材与装饰
作者:邹莉
时间:2007/4/13
|
|
|
从三千多年前玻璃的诞生,到意大利人发现制作玻璃的方法,玻璃制品一直是上层贵族使用的奢侈品。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平板玻璃生产工艺的出现,玻璃才被大量使用在建筑上。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玻璃的工艺有了质的飞跃,英国人发明了浮法玻璃工艺,这种一改传统手工作坊式的现代工艺,为玻璃工业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今天,我们的城市俨然就是一座玻璃之城。然而,不少读者对玻璃的生产工艺,甚至一些做玻璃深加工产品的从业人员,对玻璃“原片”的生产并不十分了解。那么,玻璃究竟是怎样诞生的呢?现在就请你随着记者的“镜头”,到平板玻璃生产企业去看一看现代化的建筑玻璃是怎样诞生的吧。
玻璃在我们现代日常生活中已随处可见,可是,玻璃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对于普通市民而言,仍是一个“谜”。日前,本报记者一行数人,来到位于成都建材路的明达玻璃(成都)有限公司,揭开了这个“谜”底。
花园式工厂,生产出环保玻璃原片
在人们的印象当中,玻璃制造是一个高污染的行业,可是当记者来到明达玻璃的时候,却丝毫感觉不到烟尘和热浪的困扰,反而处处绿树成荫,一派森林公园的气息,莫不是我们来错了地方吧?正当记者疑惑不解时,陪同参观的明达玻璃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明达玻璃是川内最早建成的大型平板玻璃生产企业之一,也是采用洛阳浮法玻璃工艺生产原片的企业之一。“浮法玻璃工艺”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玻璃生产工艺,已有半个多世纪,而我国的“洛阳浮法玻璃工艺”也已成为世界三大生产工艺之一。
第一次参观浮法玻璃生产线,心里充满着好奇,在厂区我们没有看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生产现场一切都是那么的协调和整洁,厂区工作人员很少,各种生产设备由一条条不断转动的传送带有机地连接起来。玻璃生产几乎是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进行的。要想看到生产过程中的来龙去脉,我们只好一边参观,一边虚心向工厂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明达公司的工程师向我们介绍了浮法玻璃生产的概况。首先,浮法玻璃又叫浮式玻璃,是以浮法方式所生产的玻璃的通称,而不是单指一种玻璃产品。平板玻璃的生产,自古以来有吹制、铸造等方式,最新式的浮式起源于50年代初期。浮式玻璃的制造流程,如以明达玻璃500吨浮法玻璃生产线为例,其流程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原料的混成;(2)原料的熔融;(3)融浆与锡床;(4)玻璃融浆的冷却;(5)品管,裁切,储存。
现代化生产,处处闪耀人类智慧
在参观过程中,记者时时感受到现代化生产所表现出的人类智慧。在原料车间,我们看到,从原料库房出来的石英砂、纯碱、石灰石等原材料进行科学配比混合后,从传送带源源不断地送入粉碎设备当中,整个车间除了机器的轰鸣声,显得格外的整洁。通过介绍我们了解到,原先原料配比主要依靠工人的经验判断,不但费工费料,而且灰尘满天,而现在通过先进的计量设备和粉碎设备,不但对原料进行了精细化管理,还保证了玻璃的品质,而且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缓解了厂区的粉尘污染。
随后,我们来到了玻璃生产的“心脏”——熔制车间。这里是生产玻璃的关键环节,也是玻璃生产的核心部分。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长达数百米的生产窑炉,好像一条横亘车间中央的巨龙。这条生产线主要由窑头(投料口)、熔化(熔制)、冷端(冷却)三部分组成。我们看到,原料从窑头的投料口不断进入熔炉当中,在高温的作用下进行着化学反应,生产出来的熔融玻璃通过“窑头”被输送到生产线的第二部分——熔化。这也是整个流水线的核心部分浮法槽,浮法槽是一种玻璃成形设备,玻璃原料在这里经过高达1500摄氏度以上温度的熔化后,从熔炉中出来的熔融玻璃在保护气体的保护下,流入并漂浮在相对密度大的锡液表面上,在重力和表面张力的作用下,玻璃液在锡液面上铺开、摊平,形成上下表面平整、硬化,冷却后被引上过渡辊台,辊台的辊子转动,把玻璃带拉出锡槽进入第三部分——冷却炉当中,经退火、切裁,就得到其他功能性玻璃的原材料原片玻璃。
另外,在参观生产线时,我们还发现,浮法玻璃生产工艺的先进性还表现在,对玻璃质量的监测、选片、裁切等高自动化程度上。
最后我们来到整个生产线的中央控制机房,一台台计算机组成的控制台是这里的主角,我们参观的所有生产数据都在电脑的荧幕上闪烁,穿着整洁的工作人员通过计算机发出一道道指令,控制着原料添加、炉体温度等所有的生产流程。如果把生产线比作一个人的身体,这里无疑就是控制着整个身体的大脑。
结束了一天的参观,明达玻璃现代化的全自动生产方式,整洁的厂房环境,先进的生产技术都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介绍,在充分保证玻璃品质的情况下,这样的一条生产线每天可以熔化玻璃液达500吨,可以连续不断地生产8年以上,可是需要的工人却微乎其微,生产效率较传统玻璃制作方式有着天壤之别。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玻璃,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相关链接
浮法玻璃
1952年,英国皮尔金顿公司开发了浮法玻璃工艺,现在它已成为高品质玻璃生产的世界标准(我国“洛阳浮法玻璃工艺”诞生于1971年9月23日)。在浮法玻璃被装到建筑物和车辆上之前,通常还要进行再加工,因此,原片玻璃生产企业又被称为“上游”,加工玻璃企业被称为“下游”。
浮法玻璃工艺刚开始时,这种工艺只能制造出6mm厚的玻璃,现在它可以制造出薄到0.4mm,厚到25mm的玻璃。一批精确地混合在一起的原料在熔炉里熔化,融化后的玻璃在大约1000℃时从熔炉里被连续倒进薄薄一层已熔化的锡上,这个过程在化学控制的气层环境中进行,玻璃浮在锡层上,向四周扩散并形成平整的表面。从槽里把正在固化的玻璃拉出来的速度决定了玻璃的厚度,经过退火(有控制的冷却)的玻璃带就像被“火”打磨过一样,有着真正的平整面。
玻璃“原片”经过这些生产过程,再被裁切、装运,发往四面八方。
|
|
|
|
[相关资讯] |
 |
|
|
|
|
|
|
|
|
|
|
|
|
·建材商务信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