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典地板到达芬奇家具,曾经的大牌已经坠落,使人嗟叹不已。我们依然存活的企业们,是否同样穿着“皇帝的新衣”,不堪示众?那薄如蝉翼的未来,是否已经不起谁来猜?
但是,我们同样看到了欧典和达芬奇之间的不同,面对公众的质问,欧典选择了承认,选择了争取,选择了重新再来,于是它活了;达芬奇选择了狡辩,选择了诡计,选择了自取灭亡。在这生与死的距离之间,我们不难发现,是过硬的产品品质让欧典有了重生的条件,是闫培金所带领的团队所奉行的“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企业使命让欧典有了重生的力量。
目前,行业正在洗牌,我们同样要作出生死的抉择,在这时,我们不得不思考——发展企业、打造品牌的根本基础是什么?一切悲剧的根源在哪里?我们的未来要如何去改变?
思考二:
悲剧的根源在哪里?
有句时髦的话说:“人生就像茶几,上面放满了杯具(悲剧)。”
我们也能这么说:“人生就是舞台,上面演绎着喜剧。”
同样是人生,上演悲剧、喜剧,全凭心中如何看待;同样是企业,如何发展,全在于人心。
作为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以《国富论》成名,而作为哲学家,亚当·斯密更以《道德情操论》鹊起,并成为其一生最耗心血的著作。在《道德情操论》里,斯密言辞殷殷:一个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观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
这样的思想在东方也能找到注脚。“日本企业之父”涩泽荣一的名著《论语与算盘》认为,算盘要靠《论语》来拨动,致富只有在道德的约束下,才能一直致富下去。经济与道德统一,也就是“为富且仁”,是作者想要表达的经济哲学。正如《论语》所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英雄所见略同,不分东西、不问古今。
企业家都应该流着道德血液,否则会被惟利是图的欲望吞噬,就像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所写的那样——“眼看他盖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企业经营都需要获得商业执照,然而在每个企业家心中,同样需要获得一张“道德执照”。
企业的道德责任很简单,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先独善其身,在此基础上再兼济天下。何为分内的事情呢?合法经营,诚实劳动,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为自己创造财富;重视劳动安全,保护生态环境,这都是对一个企业内在的道德要求。只有这方面做得很好了,才有可能说去扶危济贫,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不能说一边海里漏着油,一边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说自己捐了多少慈善款,支援了多少贫困县,这其实不是道德的军功章,而是遮羞布。
“德”字不是嘴上说说,或是敷衍应付就能书写得好,必须发自内心、全心全意,因为描写心里的那一笔,才是“德”字的神来之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