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三:
世间万物都遵循一项最基本的规律——因果律。我们道德缺失的因,致使行业不健康发展,进而造就了企业面临的种种危机。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所以看现在的所作所为,企业的未来就已经确定了。
行业正在洗牌,众多企业纷纷倒闭,还有还多企业站在悬崖,对前景十分担忧。那么,我们的未来是否可以改变?
答案是肯定的。所有的果都是由许许多多的因共同作用而成的,只要我们马上种下正确的因,产生强大的力量带我们脱离步向灭亡的轨道,我们的未来就能够改变。
那么何为正确的轨道呢?让我们分析一些成功的商人们,从他们的发展轨迹中或许能够窥斑见豹。
中国古时,有很多人非常善于赚钱,他们白手起家,通过正道,靠自身智慧发家,直至身家巨万,富可敌国。如孔子弟子、讲“温良恭俭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子贡(端木赐),如帮助越王勾践复国的政治家、军事家范蠡(后名鸱夷子皮、陶朱公,他是中国儒商之鼻祖、商人圣祖),如为王九龄、左宗棠治政治军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清末巨富胡雪岩等等。
分析这些人的“致富经”,你会发现他们行为上的惊人一致性——他们的财富几乎都是通过“利他”而来,并最终用于“利他”——子贡累财全部用于光大孔夫子思想,推广儒家文化,不然很难有后来儒家文化在社会上的地位;范蠡帮助勾践复国后,改名换姓出走他国,后三次成为天下首富,又散尽家财再异地崛起;胡雪岩随时处在“前半夜为自己想想,后半夜为别人想想”的思考方式之中……
在现代企业家中,稻盛和夫、比尔·盖兹、乔布斯、任正非、柳传志、张瑞敏、马云等等,其财富的获得无不是来自于为社会创造了巨大价值,并用于继续为社会创造价值,有些人甚至还把财产全部捐给社会……
也就是说,古今中外受人尊重的富翁们,他们的财富来自于为他人、为社会创造价值,来自于“利他”。
所以我们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利他就能最好地利己。
古今中外那些贤名传千古的“企业家”,用自身的实践充分验证了这一理论;而一些大教育家、哲学家、伦理学家、经济学家也高瞻远瞩、通过严谨的理论分析告诉我们,这一理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比如,老子说“无私才能成其私”;孔子说“己欲达而达人”;佛门修行首倡“布施”,就是无偿施舍,就是利他;列子说“利出者实返”;荀子提倡“大公无私”;亚当·斯密说“利他就是利己”;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最好的管理就是‘利他’”;现代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所提出的三个基本竞争策略思路都是站在利他的角度;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的基本思路也是“创造价值及提高全世界的生活水准”、营销的根本任务在于满足并提高顾客价值……
——利他就是跳出灭亡轨道,通向光明未来的最佳途径。
有的企业不禁发问,现代市场环境就是普遍不讲道德,做事利己,我如果做事利他,会不会面对很多痛苦和挫折?
答案同样是肯定的。人们只知道凤凰涅槃,却不明白被烧成灰烬的痛苦,但是,如果你真正一心一意以利他心做事,那些痛苦和挫折将微不足道,甚至不会给你留下多大印象,因为——
1、在利他过程中,你会充实快乐。每个人骨子里都有“助人为乐”的天性,我们要获得持久充实的快乐,靠帮助人就可得到。每个人快乐的真正来源也正是帮助他人,离开了帮助他人,快乐是无根之草、无本之木,不可能存活的;其他东西如金钱美食、美女帅哥、玩乐享受给我们带来的所谓欢乐,不过是酒精毒品似的感官刺激与大脑兴奋罢了,并不是来自心底的快乐,这些兴奋不仅不能持久,还很容易因过度给人带来伤害。也就是说,当我们用利他心做事时,我们享受到的是无比阳光、无比充实、且能持久的快乐。
2、回报将超出你的想象。用利他心做事,不光是必然带来环境的和谐美好,减少摩擦耗损,还会使我们处在一个很好的心理状态中做事,这将使我们所创造的价值最大化,而金钱是价值的衡量标尺,同时,也是价值的符号,价值的“影子”,这时,我们会因为给他人创造了巨大价值而获得巨大的金钱回报。佛门修行“财布施”会获得富有的果报,也是这个原理。通过这个途径获得金钱,吉利而安全,我们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享用、传承。不像那些奸商贪官一样提心吊胆、惶惶不安。
3、消除沮丧忧虑情绪。用利他心做事,我们自会尽力而为,创造更多的价值,得到更多的回报,假如因为种种原因做事不太顺利,结果不如人意,我们也不会怨天尤人、沮丧叹气,更不会埋怨社会,憎恨他人,而是会从自身上寻找原因,反省改过,修补“短板”,不断成长进步,不断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在未来的日子把事情做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有“厚德”,才能承载福报,才可“自强不息”,否则就会“无福消受”、停滞不前。以利他之心做事,重拾道德这盏指明灯,让企业在发展之路上前进得不彷徨、不迷惘——守住自己良心与道德的主权,这是我们每个企业的使命。
德不孤,必有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