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来,曾经被用作我们MBA案例的中国优秀企业,现在已经倒了几乎80%——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据。而当我们深入研究中国企业发展,还会发现这样一些《艮特别的现象:有一些企业小的时候很会做,做大了就不行了;有一些企业看似很强大,忽然之间就垮了;另一些企业在国内做得好好的,做到国外就不会做了……为什么?
种种看似相互无关的企业衰败间都有规律可循。那就是国内很多企业追求的根本不是真实的竞争力,而是“负竞争力”。
何谓“负竞争力”?事实上,企业的本质竞争力应该是在企业诚信的前提下,以收益大于成本的方式为消费者创造更多价值的能力。这个定义里面包含三个关键词:信用、效益、创新。因此,本质的竞争力应该是诚信的、负责任的、理性的、符合规律的,是内生的、内源发展的。与之相对,单纯依靠外在的资源、政策、垄断,依靠原始需求、低成本红利、金融投机,依靠山寨、炒作、欺骗来一时获利不是企业自身内在的能力,而是“负竞争力”。
举例来说,西方有句谚语,台风来了,猪都会飞。中国市场是一个公认的原始需求巨大的市场,也就是说,中国十几亿人的原始需求巨大,中国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又并不复杂。这时候,如果一家企业简单地以中国消费者的基本需求为立足点,一时挤入市场,很可能会投机地捞上一笔。但这往往跟企业真实的竞争力无关,而是一种“原始需求,随风起舞”。
正如任正非所说,“在华为发展的初期,华为的通讯设备卖得好并不是我们有竞争力,而是中国市场空白,外国厂商还没进入中国市场。华为一定不能满足于产品畅销、一时获利,一定要准备进入冬天,要练内功,切实提升企业竞争力。”
像华为这样时刻清醒的企业追求的无疑是一种“正竞争力”。与之相对,很多企业在这过程中简单地把攫取财富的能力等同于竞争力。
因此,“负竞争力”还表现为过度营销、大肆炒作;金融游戏、账面扩展;—味山寨,不思创新;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以及背靠政策、局部获利;不计成本,疯狂投入;伪劣欺诈、发不义财;垄断暴利,坐享其成等等。这些通过失信、非效益、非创新谋取财富的负竞争力手段,虽然可以使企业一时获利,但无异于剜肉补疮、饮鸩止渴,它消耗、损害、否定了企业的本质竞争力,葬送着企业的前途与未来。
可以说,在“负竞争力’模式下,企业一旦撞了南墙,往往足覆没之舟,无力或难以挽回。更可悲的是,“负竞争力’模式如同体育竞技场上的兴奋剂,让深陷其中者形成上瘾性的路径依赖。大多数失败者并没有真正痛定思痛地转头再来,真正在正竞争力方向上渐进积累与成长。更多的人将失败归罪于自己的不小心、不走运,而不是对于方向和模式的彻底反思与颠覆。
金庸武侠世界中的辟邪剑法、吸星大法、九阴白骨爪等邪门功夫倒是非常厉害,但它们无一例外地都摆脱不了“伤人户千自损八百”的宿命。也就是说,这些武功从—开始练起就是以自我伤害为代价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练习此种武功的人功力越梢进,他们离失败(走火入魔)就越接近。
如果能够从这个更深刻的角度看待企业,我们或能认识到,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企业最终迎来一个“大败局”,其实并不是它们先成功而失败,而是他们从来就没有成功过。
邪门武功不等于真正的武功,发财不等于发展,透支未来的“负竞争力”不是真正的竞争力。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习得—身邪门武功倒不如没武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