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小于是在火车上认识的。他匆匆忙忙从临颍老家来到郑州,要转车赶赴他在宁波的工作单位,一家设在中国的瑞典环保设备制造公司。
“这次回去我就要成为他们的终身员工了,因为我已兢兢业业在那里干满5年,工作业绩很出众。”小于满脸灿烂的笑容,这也是他归心似箭的原因,“按照老外的规定,成为终身员工后,可以享受高额的薪资,可以到瑞典带薪休假,享受到和瑞典员工一样的福利了。”
小于老家与闻名中外的“南街村”紧邻。他告诉我,南街人也有“高福利”,家家发油、发面,但禁止外出打工,精神生活,单调。7年前,他来宁波打工,因掌握熟练的钳工技术,两年后在人才交流市场被招进这家瑞典公司。他给瑞典人讲南街村人的生活,老外都摇头,认为这样的生活“很虚假”。
“真正的幸福生活建立在对每个人或每个员工的精神、个性和价值尊重的基础上,是要有健全的福利措施来保障的。这就是西方人眼中的幸福观。”文化程度并不高的小于尽量用有些书面化的语言对我说。
匆匆一路相识、相伴,我和小于聊得很投机,最后相约有空了就去宁波找他,采访一下他在外资企业中的快乐工作、幸福生活。但,仅仅半个月过去,我和他通电话,他在电话中很沮丧地告诉我,受欧债危机的影响,这家瑞典公司和“老东家”拆分开了,马上要裁员,原来公司承诺给他的“终身员工”待遇变得遥遥无期了。
听了这话,我心里为他感到遗憾:作为一个刚刚获得了一点尊严的打工者,就这样看着“幸福”从眼前溜走,那也许会成为终生的痛。
是的,这是金融危机搞的鬼。金融危机让一切“裁员”“减薪”“倒闭”“转产”有了无可辩驳的借口,瑞典的、美国的、中国的,珠三角的、长三角的,当大量员工脸上的笑容因为阴霾笼罩而消失时,他们何以能够再谈幸福?
但幸福可以以底线价值、以另外的方式持续存在。几年前,我采访一个由国企改制过来的私企老板,他给我看一个发放工资的名单,那上面有60多个红笔勾画的国企老职工,七八年中他每月不落地给他们发工资,且年年涨,“我赚那么多钱干什么,要知恩图报”;去年,我见双凤鞋业老总周国荣,她在我面前反复强调:“我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该给员工开工资的时候我做不到,做不到啊!人家就是等着你的工资来养家糊口的,到那天你给人家开不了工资,心里可难受!”
这是老板们的怜悯吗?不,这既是员工们的幸福感,也是老板们的成就感、快乐感!
在美国,发生过这样一件真实的事:一家小型工厂失火了,亿万资产瞬间化为一片灰烬。这家企业的老板本已60多岁,事业遭此惨痛,他原打算等保险公司赔付并安置好职工之后,就收手不干;但几百名工人却自发组织起来,走向废墟,清理垃圾,向老板表示情愿不要补偿,也要把工厂重新建起来,因为,有了工厂就等于有了饭碗。这个老板被感动了,他毅然拿出所有保险赔付金,又从积蓄中拿出一大笔钱,建造厂房、购买设备,与工人们一起,“二次创业”。
对于这个故事,人们可能有多种角度的解读。但我认为,它让我们明白,在困难面前,在天灾人祸和各种不确定的风险面前,物质和钱财的失去、减少是次要的,只要有协作互助的团队力量和迎难而上的心灵光辉,再困难的“坎”也能迈过去。这,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想要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