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说:“烦恼”是“真我”初始之时赐予人类的智慧,为的是让拥有肉体的人类能够自我防卫。只是有些人擅自滥用了这种智慧,并利用它来做坏事。
佛陀认为,人类所具有的一切,无不是那个本来清净、如如不动的真心所起的作用,烦恼也同样如此。所以,开悟的禅师说,烦恼即菩提。
同样,烦恼即智慧。通过我们的生活经验发现,烦恼也的确是智慧。因为,在我们这样的层面上,没有烦恼,没有进步;没有烦恼,也难有动力。
如果我们继续觉悟,必定会见证如佛陀所说的“烦恼就是菩提,就是智慧”,它们是毫无分别的。
但是有的人被烦恼迷住了心性,见证不了智慧的光明,只有受苦。
1997年6月,在一次身体检查中,医生诊断稻盛和夫已经患上了胃癌。他没有一点恐惧,只是淡淡地回应:“喔,是癌症吗?”他听完医生的宣告,没事人似的,继续搭乘新干线火车道本州岛西侧的冈山县为一批中小企业家作演讲,然后又跟一些学员喝了点酒交流意见,知道深夜才回家,和平常一样上床休息睡觉。
稻盛和夫曾有感悟地说道:事实上,不论人们先前是否贫穷、是否患有病痛,只要下定决心,谁都可做到让自己的心灵多一些平静,让自己的人格品质和灵性多一些提高。
他还讲过另一段话,非常耐人寻味。他说: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吸引疼痛和灾难的磁石,你越是胆怯羸弱,就越是找来灾难。人生就是提升心智的过程,任何时候都要坚强、超然地面对。
佛陀认为,人应该转境,而不该为境转。万物不过我的心境而已,迷失在里面,就不得不随波逐流,不能自主,不能成为命运的主人。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若能看透林林总总的假象,就会见到本来的心地,就是见到了主人公,自己就是主人公。
一般的人,暂时见不到自己的主人公,但是,他所种植的善根使他能破除一些迷障,能够发觉和接受冥冥中的指引。在境界上能够做到自在一些。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拼命努力地工作,而且非常的开心。常常有同事问我们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没有烦恼。我们就常常和人谈起稻盛的五条哲学:
第一、如果有时间去烦恼,就比别人更加努力地工作;
第二、保持谦虚,绝不骄傲;
第三、每天自我反省,反省与烦恼完全不同;
第四、以知足、感恩之心活在人间;
第五、秉持宁可他人比自己好的利他之心而活。
佛陀认为,烦恼就是菩提。烦恼多的人,反而更容易获得动力。但是,烦恼如果转向坏的一面,要客观地认识它,就要看清楚它,了解它,认识它,就可以看破了。
一个真正做到谦虚的人,烦恼在什么地方容身呢?
若要看破烦恼,就必须反躬自省。自省,就是运用破除迷障的力量,睁开慧眼,把烦恼看破。
把自己奉献给众生,从烦恼到奉献,这是一个清晰地提升人生层次的过程。
稻盛说:我并不清楚到另一个世界后怎么修行,但我想应该和这样一样,通过各种苦难和考验,不断磨练自己的人性,努力提升自己的心智。佛教有轮回转世或借用另一个身体再回人间的说法,转世的目的就是让自己有机会再进一步修炼自己。
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是未知,只有今天,是上苍送给我们的实实在在的礼物。这是最好,也没有比这更好的了。难道还存在别的什么东西,叫做“今天”和“当下”的吗?
什么是生活,当下即是。
什么是幸福,当下即是。
什么是修行,当下即是。
什么是故乡,当下即是。
什么是安心,当下即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