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自1965年建国以来,政府只在2011年5月就乌节路水淹一事向国人道歉。在新加坡民众看来,政府不必动不动就出面道歉,关键是在行动上要为人民谋福利。
现任总理李显龙,在乌节路被水淹时向国人道歉说:“我之所以要代表政府首次向民众道歉,并不是说政府的既定政策有误,而是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技术性的差错,一时伤害了人们的感受。我看重中的是,只要是对民众有益的政策,不管有多少人反对,政府依然会贯彻到底。”
在上世纪60年代,新加坡政府曾做了三件大事:
一是进行教育改制。此前,在新加坡有英语学校和华语学校之分,改制后,不管哪类学校,除母语一科用母语教授之外,其他科目都用英语。
二是关闭南洋大学,将其与新加坡大学合并为国立大学。
三是开展讲华语运动,政府鼓励华人只讲华语不讲方言。
上述三项大改革,在很长时间内让大多数民众难以接受,甚至对政府的执政能力产生动摇。新加坡政府并未因此向国民道歉或表示遗憾,更是在主流媒体开辟“交流站”,让民众将自己的意愿尽情在这里诉求,政府综合各方信息后,再把制定政策的真实意图及时公开反馈,很好地与民众进行了良性互动,双方的误解也随之渐渐消除。
事实证明,合并后的国立大学学生就业率高于旧南大几十倍。华语学校学生因改制而英文功底扎实,毕业生就业率几乎达百分之百,反对教育改制的声音也戛然而止。活生生的事实,让国民最终认识到,政府的举措是有远见的。
2011年12月15日至17日,新加坡连续出现地铁通行24年来最严重的停运事故,总理李显龙立即中止休假,下令成立一个特别委员会调查事故原因,交通部长吕德耀乘坐地铁体察民情。
媒体采访李显龙时问道:“政府是否应该就此事向民众道歉?”李显龙说:“事故给地铁使用者造成了很大不便,有地铁公司道歉就够了,政府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必须把问题查个水落石出,并使地铁系统再次安全运作,这才是恢复人们信心的最好方法。行动比道歉更真诚。”
媒体对李显龙的表态给予了充分肯定,《联合早报》评论道:许多意外的发生,属于天灾或人祸,完全与政府的执政能力无关。政府向民众道歉的语言再动听,关键还是要看切切实实的行动,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树起一个为民政府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