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做大做强”
企业做大,人之所欲也;企业做强,亦人之所欲也。
若能二者兼得,又大又强,更乃人人之大欲也。
凡做企业之人,在展望企业前景,鼓舞企业员工,或者在某个场合做报告时,无不立下宏愿,表示了“做大做强”的伟大追求和坚定决心。
然而,在这“做大做强”意愿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看似幼稚,但提出来后却能引人深思的问题:何为做大做强?
通俗的答案似乎只有一个:所谓做大做强,就是实力雄厚、影响巨大。在很多人眼里,再通俗点的解释就是:很有钱并很能赚钱,就是做大做强。
一次,有个地板界赫赫有名的老总诚恳、冷静地问我:“您同我们公司打交道都有十五六年了,您能否实话告诉我:这些年我们公司成长了吗?”
坦率地讲,这位朋友算得上是位业界高人,其公司业务一直保值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在行业的地位举足轻重,资产积累上升较为明显,应该说是在不断成长。
但是,在我心里总觉得有地方不对劲,可又难以说出来,关键是不好回答。说没有成长吧,人家的资产增加了几十乃至几百倍;说成长了吧,但又觉得他有些关键的东西一直没有提升,而始终处在低层面。
想了想,我把问题的“皮球”踢给了她:“如果一个人长到20岁时,他的智力还是停留在3岁的水平,那么,他是不是成长了?他虽然长高长胖了,但体质体魄也还是停留在幼儿岁的程度,那么他是不是变强了?”
她听完后明显惊了一下,并陷入了沉思。她的企业正是如此。企业是发展了,但代表企业灵魂的东西(企业文化)似乎一直原地踏步。
不管我对这个朋友所举的这个比喻是否恰当,但现实中很多企业的情形确实与此惊人相似——
或许他们赚了不少钱,但这只是特殊时代的机遇所赐,是社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泡沫,并非他们所创造的真实价值实现交换后的产物。换句话说,他们的财富虽然增长了,但由于这并非他们为社会创造了更多财富后的回馈,所以,从因果律的角度看,这些财富的归属还存在着很多不定因素,也就是说,这些财富下一步究竟花落谁家尚难逆料。
或许他们有了一定的市场影响力,甚至是较强的产品竞争力,可是,一个没有清晰远景、没有企业目标,缺乏健康积极的企业文化,不懂现代市场营销,只有品牌知名度而没有品牌内涵,团队永远是一个唯利是图的草台班子,从来想不起应该承担什么社会责任,想方设法漏税逃税的企业,它叫强吗?它能够强多久?它的强,不过是一只叫得凶、咬得狠的狗罢了。
以上这些所谓“大”、“强”的企业现在比比皆是。世间凡事皆有因果,这样的企业最后是什么结果根本不需要分析推理即可明知。
可怕的是,很多企业正不假思索、争先恐后地涌向这条路……
又大又强,人皆所欲。追求强大,并无过错,但追求之先,务请明白:先弄懂何为做大做强,再求做大做强。
请牢记:真正的强大,必须是灵魂和躯体同步强大。
别求做大
做大,做强,上市,成为行业第一……
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这些词所包含的内涵总是充满无限的诱惑。企业家在展望自己企业的前景时,在各种慷慨激昂的演讲中,上述词句必会被多次引用,无一例外。
激情,上进;有理想,有抱负,这是好事。
但是,如果对为什么要做大做强,做大做强意味着什么,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都没有思考清楚的话,做大做强的结果并不见得是好事。我听过不少人豪言,要把自己的企业做到上市,我问他,什么是上市,为什么要上市,他却一窍不通。我不知道这样的企业上市后会给自己和股东带来怎样的灾难,我只见过不少豪言“一千天上市”、“三年上市”的企业在一千天还没有来临时就垮了。
我不想直接评价那些叫嚷要“做大做强”者的是非,只想说明,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做大做强不仅不是什么好事,很可能是烦恼的开始,甚至就是灾难降临。
如果没有相应的骨骼和内脏功能的匹配,一只蚂蚁长成大象一般巨大,这个物种的结局是立即从地球上消失;如果没有才识的提升和品德的良好修为,一个可以有所贡献的乡镇干部上升为厅部级官员后,不仅会给社会带来重大损失,也会早早将自己送进大狱。
君不见,在还没有人类破坏环境前、失去生态位的多少物种早已消失,其中包括恐龙这样的大者强者;君不见,多少令人羡慕的杰出英才就因为升上了高官、当上了巨富,结果毁掉前程乃至性命,还有更多的人一直提心吊胆,担心“东窗事发”……
一个企业,如果从企业战略、产品策略、管理水平、营销策略等等方面都没有“做好准备”(包括心理准备、资源准备、人力准备),或者根本就不具备条件,先不说完全没有做大做强的可能,就是侥幸“中了大奖”,也决不会是什么好事,将会被淘汰得更快,历史无数次证明了这一点。
无数现代管理学家、营销学家、竞争学家都提出过一个相似的观念:企业以生存为第一要务,最重要的不是做大做强做第一,而是走适合自己的路。
其实,很多企业就是兔子,就是老鼠,就是小蛇,就是蚯蚓,就是蚊子,就是蚂蚁,就是跳蚤,甚至是微生物,本来就不应该长大,在生态位上,你有你的位置,你有你的食物,如果你一旦发生“基因变异”,变大变强,你的整个生态位就会被毁掉,生物链会遭到巨大破坏,你也就会毁于一旦了。
在智慧的企业家看来,一个真正的好企业是在适合自己的路上“快乐地活着”。
事实上,正如解答“一个人一辈子究竟追求什么”这个命题一样(所有的回答都指向一个方向,那就是“快乐”、“幸福”),由人主宰的企业,其追求也应是相同的。做大做强可能只是满足我们快乐的元素之一,但并非主要元素,更非唯一元素,我们不要舍主逐末去贪大求强,使自己反受其累。
没有条件上的把握,别求做大。
“适者”才是真的强大
当前,经济界的“寒冬”已经来临,绝大部分人都有了切肤感受。
在这样的时刻,很多人谈论的几乎都是生存问题。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的名句“生与死,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用在描述这个时候的企业家心情,显得格外现实而贴切。
谈生存问题,我们不能不提到与生存问题紧密相关的两个生物学法则,即,“适者生存法则”和“生态位法则”。
企业生存发展,首先要遵循的是“适者生存法则”。
“适者生存法则”是由“进化论之父”达尔文提出的,意指: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只有那些最适合于周围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其他的都会被淘汰。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虽然讲的是生物界的法则,但几乎就在此理论一出世起,它就迅速被引用来解释各种社会现象。尤其是在市场经济领域,商场如战场,在这波谲云诡、无休无止的厮杀当中,你要想生存下来,就必须学会适应你周围的环境,并遵循各种规律,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法门,否则只有被迅速淘汰出局。
可以说,无论何时何地,被淘汰者几乎都是“适者生存法则”这个魔咒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中被淘汰的企业亦复如是。
无论追求的目标是什么,每个企业的首要任务就是生存,但企业的生存不是一种单纯的状态,而是在成长中实现的,就像骑自行车一样,“骑车”这种状态是在前进过程中实现的(除了杂技演员,没有谁能保持不动而单纯地“骑”在静止的车上;即使是杂技演员,也需要身体的不断晃动调整以保持平衡)。
企业的这种成长包含了企业规模的扩大(也就是做大)和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也就是做强)等因素。
由于企业是个置身于社会大环境之中的组织,它只有得到这个组织的支持才有持续下去的可能,所以,做大和做强只是企业成长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不应该成为企业成长的终极目标。
世界上最终生存下来的企业,既不是最“大”的企业,也不是最“强”的企业,而是那些“适应”了社会的企业、适应了变化的企业。
在关乎生存问题上,企业的“大”与“强”是相对的,适应则是绝对的。所以,要想生存,必先适应。由适者演变而来的强者才是真正的强者,这样的强者才有永恒的希望。
企业生存发展要遵循的第二个重要法则是“生态位法则”。
生态位法则也称“价值链法则”。原指在大自然中,各种生物都有自己的“生态位”: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生活习性的物种,不会在同一地方竞争同一生存空间;假使它们同时存在一个区域,则必有空间分割。不同的物种,可以没有空间区隔,但有食物对象区隔或者时间区隔。这样,即使弱者与强者共处于同一生存空间,弱者也有自己的位置,仍然能够比较容易地生存。
通俗而言就是,在自然界,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没有两种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相同的。在食物依赖上也各有不同,有吃肉的,有吃草的,吃肉吃草者都是食物链的重要环节,没有轻重之分,“都是为人民服务”。如果同是食肉者,则按分时、分类供应制进行,狮子白天显威,老虎傍晚横行,狼豹深夜觅食,等等。
生态位现象对所有生命现象而言具有普适性原理,所以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适宜于企业。
通常,在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时,人们往往喜欢从人才、资金、产品、市场等方面来寻找原因,很少有人是从生态位的角度来寻找的。
事实上,很多企业或者人的失败,表面上看是突发因素的问题,是资金链断裂的问题,是经济大气候的原因,等,但实际上主要是因为企业生态位出了故障的问题。
在当前经济背景下(任何时候都是)出现问题的企业,其挫折与失败其实与危机并没有多大的关联,因为即使没有这次的危机,这些企业的日子依然难过,依然免不了被淘汰的命运。不然,在太平日子甚至经济环境很好的时候,我们还是看到很多企业被淘汰,那又是怎么回事?
但人们看不到这点,看不到日子难过的真正的症结何在,于是,经济危机成了替罪羊。其实,经济危机本身只是一种现象,只是一个结果,是整个世界经济“生态位”被破坏的结果。是人们违背经济运行规律而受到的必然报应。它自身并没有什么危害。
我们都知道,癌症的死亡率很高,没有人不痛恨癌症,可是,按照“冤有头债有主”的说法,我们实在是恨错了对象。想一想,死亡是癌症导致的吗?不是,癌症和死亡一样,都只是果,不是因。癌症的因是你的生活规律,是你的生活环境,是你的心态与心情,是你身体的生态位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或许有人对别人评价自己是“破坏经济规律的帮凶”而不服气,其实,你想想——
当实体经济并没有任何影响,而股市上突然暴增几万亿或者“挥发”几万亿时,地球上凭空增减这么多的财富,你觉得正常吗?
当地球并没有扩大、土地还是上天无偿赐予的那块土地,而每平米建安成本不过一两千元的房子卖到几万甚至十几万,你认为正常吗?
当一家企业不仅没有向社会提供任何新增价值,而且还发生亏损,甚至因污染而损害自然环境,因偷税漏税而损害社会公众利益,因不正当竞争而破坏经济环境公平,但仅仅因为上市了就产生若干身价数十、数百亿的富翁,你认为正常吗?
如果在这些不正常事情的发生过程中你给予了支持,比如,你为追逐暴利而参与炒股,你借钱按揭都要购买并不是为居住的房子,等等,这就是助纣为虐,你不是帮凶是什么?
你帮助破坏了经济运行的规律,促进了经济危机的发生,经济危机会不给你带来危害吗?
对于人类而言,“生态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己所处的生态位环境,二是自己所需要的生态位环境。人类的“生态位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为气候、食物、土壤、资源和地形;社会环境为文化、观念、道德、政策、人脉等,涵盖了天时地利人和。
生态环境影响着一个人的性格,影响着一个人的思维,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进而直接影响了企业,影响了人的事业。
细心分析会发现,我们很多人奋斗的精力,绝大部分都几乎是用在使生态位朝所需要的方向发展上。我们的成功,与其说是在财富上的成功、在社会地位上的成功,毋宁说是在生态位建设上的成功。
在今天这样的市场经济环境,尤其是当前这样的危机环境,“生态位法则”对我们研究人或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或调整竞争谋略都有着巨大的作用。按照这个法则,一个物种只有一个生态位,但并不排斥其他物种的侵占,如一山不容二虎,并不是说甲山的老虎就不能到乙山,老虎饿了哪里都能去,不过,去了就会发生一场生死搏斗,这种现象在自然界叫抢夺地盘,在商界,就是我们常说的市场竞争。市场竞争的过程是企业生态位调整的过程,竞争的结局就是建立起新的生态位。
因此可以说,竞争能力的比较就是建立适合自己的生态位的能力的比较,谁能比别人更快速地建立起适合自己的生态位,谁就在竞争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谁就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做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一个企业,其产品在刚开始进入某个特定市场,或者实施某种差异化时,往往暂时没有竞争对手,这便会形成原始生态位(或竞争前生态位)。
但是,只要市场是开放的,均衡的,很快就会有其他竞争者大举进入该市场,形成生态位的交错。
如果市场容量极大,大家可以暂时相安无事,但随着其他竞争者的逐步增加,先入者的市场份额会受到威胁而逐渐缩小,竞争就会日趋激烈。
所以,企业无论大小强弱,无论入市先后,都要像狮子与羚羊妈妈教育的那样训练快速奔跑,否则就有被吃掉的可能。
如果无视生态位的细小变化,一味按照过去的所谓成功策略行事,那么,被吃掉的概率会大大增加,被吃掉的时间会快速到来,到一定程度,那种可能就会变成必然。
一个人或者企业成败的原因也许有很多,但“生态位”出现问题是绝对的首要原因,因为对生态位的破坏就是对立锥之地的破坏,无立锥之地就无法安身,无法安身就无法立命,所以,对任何谋求长远发展的企业来说,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是最基本的生命保障。
具有良好生态位的企业才是好企业。好企业并不是一年能赚几个亿或几十个亿的企业,而是长盛不衰的企业。
自然界检验一个物种成功的尺度,不是看这个物种有多么强大,而是看这个物种是否能延续下去。
社会检验一个企业成功的尺度并不是看这个企业规模多大,有多会赚钱,而是看这个企业能否生存下去,能否长久生存下去。
做企业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赛跑。衡量企业成功的标准不是强大,而是好好生存。
当然,好好生存是指能够达到一定的生存标准,而不是“好死不如赖活着”的生存。能好好生存的企业就是最好的企业,偏离自己的生态位去做强者的企业,非垮不可。
真正的好企业都是百年不衰的企业。这些百年不衰的公司往往都是选准了自己的生态位。这些企业先做适者然后才会逐步强大,强者与适者的结合,才使得自己“生态位”的作用得以高度发挥。
所以,我们要记住,在成为适者之前,别期望自己成为强者,那不是好事;成为强者后,更要时刻不忘一定不要偏离做适者的轨道。
适者永远是基础,偏离适者的轴线,一切都无法长久存在。在动物界,狮子、老虎、狼是强者,但狮子、老虎、狼的数量在巨幅下降,现在还都成了被保护动物。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人类破坏的结果,并不是狮子、老虎、狼的生命力不强,而是人类太强了,那么,我们要问,恐龙呢?恐龙该是强者吧,但为什么在还没有等到人类来破坏的时候就灭绝了呢?
从相反的角度我们又要问,同样被智慧强大的人类“破坏”捕杀,而很多弱者——比如老鼠,为什么不灭绝呢?
你看,虽然人类天天喊打喊灭,但老鼠还是无处不在。人们常说,“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结果越打越多,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为什么?因为老鼠的生态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人们在想方设法消灭老鼠的时候,并没有破坏它的适应能力和生态位,它很容易就可以避开老鼠药和人们的棍棒生存。
可见,适应性和生态位才是存在的根本,才是发展的摇篮。谁适应大自然创造的法则、适应环境,谁就可以生存下来,否则就只有灭亡。
在死亡面前,只有适者才能躲过劫难,强者不堪一击。(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向我们的祖先老子、庄子致敬,远在达尔文、格乌斯发现这些生物学法则前,也就是2000多年前,他们就提出了“迂回取径”、“以柔克刚”、“柔弱胜刚强”的适者生存真理。)
在中学时期我们就学过经济危机,但直到今天才有切身感受。面对这样的经济危机,大家不用惊慌,只要我们遵循基本的营销之道,我们就不会有事,因为我们都只是蚂蚁型的企业,最多是蚊子型的企业,我们只听说大象、狮子、老虎、还有人被饿死,什么时候听说蚂蚁、蚊子被饿死过?
但是,这也并不就意味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我们依然要保持高度警惕,警惕生态位的细微变化。尽管我们所需要的食物量不大,但是,如果生态位发生变化,草原也会变为荒漠,我们依然没有立锥之地。
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这就意味着生态位的构建也需要不断调整。我们要明白,我们的“灵感”和智慧只有在生态位中才能发挥最好,这就要求我们要时时刻刻关注生态位的各种变化,调整适应要素,使自己始终处在一个好的生态位中。
以上两个生物学法则对我们处事原则的调整和企业运行策略的制定都具有很深的启迪意义。
一个企业要想长生久视,长“持”久安,必须掌握两件法宝:其一,要适应社会运行规则;其二,要营建自己的生态位。只有如此,才会防患于未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