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自拔于诱惑,就会模糊既定目标,不再一心一意想办法,努力的方向就会发生不必要的改变,精力开始分散,逐渐丧失了所有的积累。
要有操守
员工的个人修养其实是一种价值观,但也只有形成习惯,变成操守,它的力量才会持久地发挥出来。有了操守,许多底线就不会触犯,即所谓要做事先做人。
说一个蒙牛创业者之间的故事。那还是在1998年,牛根生买了个微波炉,但不知道怎么用。孙先红看见了说,还得买套微波炉餐具。但呼和浩特市当时没有,孙先红在北京出差捎回一套送给牛根生。牛根生索要发票,照单付钱,不然的话拒不接受。没办法,孙先红告诉他是58元,牛根生给了他60元,孙先红拿出两元钱找给了他。
1999年,牛根生独自创业,孙先红毫不犹豫地拿出45万元投资,完全是冲着牛根生的人格魅力。孙先红认识牛根生不止一年两年,牛根生的人格魅力恐怕不止一件小事,一个方面。这些“善小”积累起来,一个人的形象就会很高大,在他周围就形成了一个“场”。
很多员工却不然,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不严格。上班时聊天、打游戏、打电话、听MP3、假装身体不舒服、工作不主动等,这些举动本质上是一种消极怠工。名模吕燕本是矿工的女儿,没人想过她能成为模特,能走红。她走红的原因就在于她的口碑,比如2000年超模大赛,摄影师要求模特在11月寒冷的清晨穿夏装出镜,许多人都拒绝,但她去了,从而获得了摄影师的好评。
有的公司经理,被上司臭训一顿,回到公司就把气撒到员工的身上,而可口可乐公司的陈奇伟就不这样,他曾经遭遇事业低谷,但“再难也不伤害别人,不做小人之举”,最后终于翻了身。每个员工其实都可以和陈奇伟一样有操守。平凡的人之所以平凡,往往是丢掉了自己的操守。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职场操守不可随便践踏,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捷克总统哈维尔当选之初,许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文人,他作为总统最大的缺点是文弱,建议他要强硬起来,比如必要的时候要拍桌子。哈维尔的回答是:“捷克需要的不是强硬,是教养。”
夯实升职路径
有组织的地方就有权力。研究卡内基和洛克菲勒的商业史学家指出,正是对权力的追求才使得这俩人与众不同。据调查,在1980年,企业高管从最底层往上爬要花28~38年;而在2001年,往上爬的时间只需1年~11年。在1980年,这些高管在终端一线的最底层呆的时间长达6年;而在2001年,这个时间缩短到了4年。这说明,在公司里,员工追求权力的步伐越来越快,权力对人的诱惑也越来越大。
要正确理解权力,获得权力,使用权力。老板是不会随便放权的,尤其是官本位思想浓厚的人,如果他对青睐的部下说:“一切都交给你了!”或者“你办事我放心。”有时,这只不过是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或者纯粹就是试探而已。
公司里的权力是利器,它的获得需要水到渠成。
要有所不为
有所为,必然有所不为,许多员工不明白这个道理。比如《花花公子》公开征求沃尔玛女郎,沃尔玛共有400多名女员工去应征,比此前推出的“安然女郎”、“星巴克女郎”还火暴,一名获选的沃尔玛女郎表示,在《花花公子》出镜是毕生难逢的机会。而沃尔玛管理层根本瞧不起这本杂志,禁止在自己的商场中出售。落选的员工如何面对落选后的困境呢?
在中央台《对话》节目中,米尔顿·科特勒就为张瑞敏涉足手机而担忧,他问道:“你有很好的品牌,你就可以进入任何市场吗?”他的咨询意见是,要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的长项上,集中在核心竞争力上,潜台词就是:不要四面出击,不要树敌太多。个人发展如同公司的战略一样,员工再有才华,不可能在每一行都是状元。
好的老板有时也经不住诱惑。李东生历来慎重,他说:“我看不明白的事,我一般就不做。”但在网络股热火朝天的时候,他还是把当时知名度很高的吴士宏挖过来搞网络,流了很多血。其实,李东生还是很冷静的,他们开了三次战略研讨会,前前后后将近一年时间,反复权衡。一直绷着没有再投入。
要有志向
据媒体调查显示,在工作场所,经理人员所受的干扰平均一次为6~9分钟,而从干扰中恢复到工作状态的调整时间却要平均3~23分钟,诱惑的影响要比简单的干扰大得多。所以,职场中只能有一种诱惑,那就是工作的绩效,就是压倒一切去积累成功,去实现自己树立的志向。
有舍必有得,必须善于抛弃,才会有所收获。比如,贝佐斯28岁那年做了高级副总裁,是该公司四个总裁中最年轻的一位,他就经常在39层的办公室里放一个睡袋和泡沫垫子,以备在那里加班过夜。
对于有志向的商业巨头们,诱惑就不再成为诱惑。美国商业巨头古尔德、哈里曼、麦考密克、帕特森、范德比尔特、沃纳梅克、威斯汀豪斯、伍尔沃斯至死都还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把工作看成命根了,还有什么诱惑不能抵御呢?麦当劳的创始人雷·克洛克说得好:“我把对麦当劳的信念当成一种宗教情感。”上班是去教堂,这样不仅激发了自己全部的激情和智慧,也避免去做无益之事。
许多总裁爱出风头,而通用汽车的斯隆却非常低调,他总是愿意让别人来承担公众的赞扬,他认为:“我惟一的事务就是管理公司。”
那时,财务主管约翰·拉斯科布帮助艾尔史密斯竞选美国总统,他和斯隆原本是亲密的朋友,只有他能和斯隆开玩笑,但是斯隆不能容忍这样的政治活动,因为那样会影响汽车的销售,尽管拉斯科布得到董事长杜邦的支持,斯隆还是联合几个强有力的董事,逼迫他辞职,压力之下,他不得不离开通用。媒体称这是政治活动和商业利益关系的里程碑事件。
拉斯科布追求公众影响力,却丧失了在通用的前程,后悔莫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