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不作为”就是在“救市” |
来源:-
时间:2008/8/27
|
|
|
首先是大摩公布研究报告透露国家将出手几千亿资金刺激经济成长,接着管理层在新闻发布会上辟谣澄清。敏感时期,敏感动作,不能不引起市场震荡,人心震荡。报告公布当日,股市暴收长阳,上证综指久违大涨178.81点,涨幅达7.63%,一举登上2500点整数大关,成交量较前日成倍增长。多家房地产股涨停。而在辟谣澄清后,股市又连续两日下跌,几乎把长阳吞没,足见当前市场对利好利空反应之强烈,也足见当前人心之不稳。其实对于房地产来说,即使国家投入万亿资金,也不可能用来救楼市,因为楼市本来就不需要这么个救法。
从“重压”到“维稳”,房地产政策悄然嬗变
回顾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主要是从2005年初开始,之后下压的力度逐步加大,直到2007年底,毫无放松。但今年以来情况有所变化,央行年内连续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之达到百分之十七点五的历史高位。不过这些调整都不是专门针对房地产行业,而是应对部分物价上涨过快可能造成全局性通货膨胀的压力。这种调控是全局性的而不特别针对某个行业。相反,今年以来,专门针对房地产市场控制方面的政策措施几乎一个也没有。且宏观政策从“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变化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继而又调整为当前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以“保发展”取代“防过热”,传递出对经济过热警报的部分解除,透露出中央宏观调控思路的嬗变,将直接影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走势和相关行业发展。管理层对未来经济下滑甚至硬着陆的担忧和重视,将使“一保一控”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基调。房地产业的稳定发展当然将受惠其中。
政府“救市”只宜“不作为”,而不宜“有作为”
“救市”的呼声来源于楼市成交低靡。对楼市低靡最直白的注解是:很少人买,很少人卖。不买的原因很简单,一是房价过高买不起或买了不合算,二是房价在跌,期待再跌。不卖的原因也很简单,一是房价在跌,期待止跌上涨。二是房价过低不愿卖。此中也有两中情况,一种是资金面尚可,又看涨后势,等得起;另一种是资金面已经吃紧,但现价卖了不盈利,亏本的事情不干,只要不出手,尽管亏空,也是暗亏,一旦卖出不赚钱,就变成了明亏,对内对外都不好交代。楼市低靡喊“救市”,好比“借酒浇愁愁更愁”。 因为政府既不可能投入巨资,也不可能让房价持续上涨。何况“房价好比气球,压而降,放即升”。众所周知,对民生的极大关注是本届政府最鲜明的特色之一,从汶川大地震时中央最高层反应之迅速、决策之果断、措施之得力可见一斑。现在国内投资市场主要是股市和楼市,对股市和楼市管理层所采取的政策为什么形成反差,因为当前的股市中广大散户和机构投资者都亏,散户自不必说都是普通老百姓,而机构投资者的基金购买者也是老百姓,现在下跌到这份上是人心思涨。楼市就不同了,对于老百姓而言,主要是自住,已经买了房的,对于房价涨跌,反应并不十分强烈,而对于想买房的,当然希望下跌越多越好,尤其是低收入家庭,不跌到一定份上还真的买不起,所以房价对于百姓是人心思跌。无房就等于无家,这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管理层不得不关注。所以,既不“打压”又不“放纵”,“不作为”乃是管理层稳定楼市的上策之选。
楼市洗牌,依然演绎“强者为王”
日前看到万科城、第五园真情回馈“1”计划全面启动。包括“1万送10万”家庭置业计划,活动期间购房,预存1万元即送10万元置业计划优惠,2万元即送20万元,依此类推,置业计划优惠可抵扣房款;活动期间购房可享受95折优惠。还有“加1元送全屋精装修”计划。我无意在此替万科做广告,只感觉这种明优惠实降价举措,正是新一轮价格战的开始。开发商们都准备好了吗?降价需要资金实力,管理能力,还需要成本控制,否则就是自杀。大幅降价不是每个开发商都能做到的。做不到怎么办?优胜劣汰,没什么好说的,市场就是这么残酷。老潘敢把三里屯SOHU分拆开来卖,你敢吗?万一只卖出几套无法收场,那就全完了。下来随着央企的整合,房企也在加大并购重组的力度,即使市场长期向好,竞争永远也不会停息。有开发商说:“乘楼市低靡歇歇脚,把房地产基本功练练好”,此话有理。浮噪时鱼目混珠获取暴利终不能长久,实打实地经营开发获利赚钱还靠真功夫。
|
|
|
|
[相关资讯] |
 |
|
|
|
|
|
|
|
|
|
|
|
|
·建材商务信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