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人们寄望于中国这个世界发展最快的经济体能够缓冲这一危机。中国能否独善其身,并延续过去30年的经济“奇迹”?
中国领导层已多次对此表示信心。而中国央行一个月内的两度降息、国务院暂免利息税的出台显示,决策者对延续这一“奇迹”所面临的复杂挑战,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海内外经济学者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持乐观态度,但前提是:中国必须找到新的动力,少一点出口和投资,多一点消费。
经济转型势在必行
“按照现在这个模式走,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可能性很小,”北京的经济学家王小广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要使成功的可能性大于50%,必须改变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后长达30年,中国经济保持了近10%的年均增速,过去5年年均增长更高达10.6%,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
王小广认为,过去30年中国的发展驱动力——沿海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正在消失。与此同时,2002年以来带动中国新一轮增长中的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受到资源、能源和环境等瓶颈的限制又日趋严峻。
“中国的这一轮增长过于依赖外资和房地产,”王小广说,“房地产快速致富的特性打破了整个宏观资金配置的平衡,减少了本应流向技术创新、节能降耗的资金。”
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高路易在专访中对记者说,中国过去30年非凡成绩的一大推动力是,由于刺激性的财税政策、相对较好的基础设施和劳动者素质等因素,中国的投资及其国内融资的水平远高于其他国家。
“时至今日,中国政府认为这种对工业发展的鼓励已经有点过度,这一经济扩张的模式无法持续,”高路易认为。
贫富差距的挑战也日益严峻。高路易说,中国过去10年的工业增速惊人,但城镇就业增加却相对滞后,意味着资本和工业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无法提供充足的就业需求。
破解转型难题
经济转型迫在眉睫的中国经济,恰恰遭遇了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酷的全球金融寒流。在高路易看来,中国国内的充足流动性,加上资本管制和金融市场相对封闭,有效保护了中国银行免遭全球金融海啸的直接冲击,但间接影响则不可避免。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渐回落,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1%,同比回落达2.5个百分点。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指出,中国的国际贸易依存度、开放度之高,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在这么大的世界金融风暴中独善其身,经济增速回落不可避免,但“坏事也可能是好事”。
“外部环境的恶化恰恰暴露出中国过去的经济结构和过于依赖外贸的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现在逼得你不得不转型了,”他告诉记者,“它将迫使中国加速从过度依赖外需和投资,转变为依靠内需和投资的综合拉动。”
汤敏的观点与许多经济学家不谋而合。“我们看到了许多重要的进步,但遗憾的是,’十一五’计划执行已至半途,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目标上,中国还没有迈出决定性的步伐。”高路易说。
政策配合 保持竞争优势
“中国要实现经济转型并非易事,”高路易认为,中国决策者目前面临的关键挑战之一是,考虑是否以及何时需要采取适度刺激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尽管和四五个月前相比,中国高通胀和经济大幅放缓的矛盾如今已经大为缓解。
与此同时,在他看来,中国一直秉持的务实改革方式,即先试点、再视效果逐步推进的方法,以及对地方政府的有效激励机制,在过去30年发挥了极大作用,将来也会持续助力中国经济改革。而今后30年,改革开放的继续推进和发展战略的又一次转变,将帮助中国延续奇迹。
王小广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中国的现代化就像进入了奥运会马拉松比赛的冲刺阶段,没人在冲刺阶段时还能提高多少速度,更多的是保持之前积累下来的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