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川省政府出台1亿元贷款贴息政策,以支持当地的建材企业生产。几乎同时,世界银行集团成员IFC也向广西一家建材企业提供总额3300万美元的贷款,以加快广西人造板业的升级步伐。这两笔贷款虽不足以影响整个建材行业的融资走向,但仍被认为是一种金融对建材业的积极信号。
然而必须看到,近期银行放款的建材企业大多属钢材、水泥、陶瓷、墙体材料等大型建材生产商,一些绿色建材的生产企业并没得到照顾,特别是面向住宅产业的节能省地型绿色建材依旧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加上建材本身的节能标准和绿色分类十分混乱,使银行很难界定绿色建材的放贷标准,最终导致本该放贷的项目变成了惜贷,贴息贷款变成了有息贷款,而国际投资者由于标准界定不清,也在新的投资机会面前踌躇不前,不敢对绿色建材寄于过高希望。
绿色建材得不到投资者和金融机构重视的另一原因是,在传统的中国产业坐标面前,建材和部品产业的评级分数往往很低。在一些机构面前,许多建材甚至被列入技术含量低、濒临淘汰的C级。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在资本市场新的价值体系面前,一只具有一流水平、且有科技和绿色含量的建材股的价值,还远不及一只三流的地产股。
实际上,要为普通建材贴上绿色标签是需要大量研发投入的。初步估算,一家产值在1亿元左右的绿色建材企业,其用于研发投入的资金要比普通建材企业高两倍,且从研发到应用需三年周期,如果碰到节能标准的改变,很有可能使该项成果前功尽弃。与此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加贴绿牌的建材企业还需招募大量技术工人,其蓝领比例要超过普通建材企业的近三倍。这些因素都需要投资者给予价值重估,尤其是金融部门更有必要在放贷中制定新的评估标准。
在中国建筑能耗问题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如果建材企业仍无法在资金上得到“公平待遇”,要想达到绿色人居的目标自然就成为空话。
因此,要想改变绿色建材业在金融机构中的弱势地位,必须改变现有金融政策的衡量尺度,同时必须尽快建立新的金融扶持政策和放贷杠杆,在上市方面给予特殊支持,以全面改善绿色建材被低估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