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置细致构思的花样家居生活 |
来源:-
时间:2008/9/10
|
|
|
江浙一带的人把图案叫做“花样”。用各种“花样”来装扮自己与居室环境,不仅透露出对生活的用心经营,也包含着对生活的理解和向往。
在江浙一带的方言里有一个词很有趣,就是把“图案”叫做“花样”,尤其是那些需要细致构思、并且实施出来亦得有一番繁复过程的图案。比如从前女人们手头编织的毛衣,倘若以巧妙的针法、耗费大量的时间,编织出或新奇或精巧的图案,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花样”。不只是编织毛衣,还有绣花、贴花,再有就是各种布料上的图案,也包括家具乃至墙壁上的装饰图案,都是在用“花样”来装扮生活。由此,“花样”这个词又衍生出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巧妙的心思。所谓“新出花样”,便是借翻新图案作比,说到新鲜的想法。类似的用法还有“花样很多”,则有点“多智近妖”的感觉。而图案毕竟形态小小,太过分用心思的话,再翻转一层,就容易变成上海人口里的“作”——宁波人对此乃有另一说法:“花头精透”,说的仍然是“花样”。
只是现在的女人们早已不再编织毛衣,不再绣花,“花样”最原初的意思也随之慢慢地淡出生活。当下无论是服装潮流还是居室装饰,都在迅速地变幻出更加绚烂的色彩、更加繁复的图案,并且拥有了一个更加堂皇的词,叫做“设计”。可是那个词所代表的,是距离遥远的一群人的工作, 需要经过漫长的流通渠道,方才能与自己的生活连结起来。它们或时尚、或奇特、或辉煌、或绚丽——而细碎的“花样”里头所包含的那种既与切身之物相关、又带着普通生活情趣的温暖味道,犹如从前人家以煤球炉子慢慢炖一锅肉,飘散在院子或楼道里的那种香气,却是只能怀念了。
一如七八十年代曾经风光的布料设计,层出不穷的“花样”装扮过那个年代许多人的生活绮梦,后来却渐渐湮没于服装设计、家居软装饰设计的潮流之中,“花样”被当作其中的一个元素,应其所属形态的需要而被设计出来,不再以从前那种独立的形态为人所注意。因此,当2007年评选最佳年度设计,而pattern的主人获得“最佳布料设计奖”时,她甚至在想:这是不是因为,仅有她一个人在从事单纯的布料的原创设计?她将自己的店铺起名为pattern——就是“花样”的意思。她的兴趣聚焦在图案上,又围绕图案展开,有趣的“花样”正是整个店铺的灵魂。
而这些“花样”的主要来源,恰好是从前那个“花样很多”的七八十年代:那时候,马路上没有什么车,四周围也没有什么广告,可是东西都特别可信,人们也知道自己生活中所需要用的是究竟什么。就好比编织什么花样的毛衣,或者去店里挑选一块什么质地、什么花样的布料——各种不同的用处,各有不同的花样。Pattern就是把那个年代的记忆浓缩在一些经典的“花样”里,比如小金鱼、大白菜、灯笼、风筝或者工作笔记。这些图案都是主人自己喜欢的东西、感兴趣的事物、生活的点滴,也有过去的记忆,此外也有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当普通生活中的物事被提取出来,特别印刷在一幅幅布料上的时候,pattern让人们在略带惊奇、而又有点惊喜的目光中,重新发现了它们的美——发现生活之中原来是有着如此之多的有趣“花样”。
2008年,pattern又出了“奥运会”主题的布料,然而所用的图案依然是六七十年代的,是各种各样的运动:游泳、打乒乓、羽毛球……昔日的记忆与当下的生活在会心一笑中融会,这又是一种“新出花样”。好比新近挂满店铺上空的金鱼灯笼,传统的制作工艺几乎都已经快失传了。主人请来了一位民间艺人老师傅,用最传统的方式手工制作:眼睛用纸一层一层地贴出来,是立体的;鳞片也是一片一片用铁丝扎好,附上真丝面料,再贴上一小块颜色做出来的,据说一个中等大小的灯笼需要将近200块。这样的细致与繁复,更是“花头精透”得出奇,却有了简单描绘所不可能呈现的立体感与透着古老传统特有温暖的美感。
|
|
|
|
|
|
[相关资讯] |
 |
|
|
|
|
|
|
|
|
|
|
|
|
|